新能源汽车产业迎发展机遇 充电设施建设待跟进
■ 中国工业报 田庆林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汽车“十四五”将迎来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机遇期。如何按下从汽车制造大国走向汽车制造强国“快进键”是我国新型汽车制造产业必须正视的课题。 利好消息和实现目标 今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年)》 (简称 《规划》)。这一重磅规划,可谓绘就了我国 “汽车强国”宏伟蓝图。 《规划》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与此同时, 《规划》部署了5项战略任务:一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坚持整车和零部件并重,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升动力电池、新一代车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基础能力,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二是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全面深度融合。四是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动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鼓励商业模式创新,营造良好使用环境。五是深化开放合作。换句话说,我国新能源车产品的市场走向将逐步向清洁能源的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转型升级和市场空间 国办印发的 《规划》要求,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以我国2019年的汽车整车销量2576.9万辆为基准线,按照 《规划》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要达到20%的要求,新能源汽车年需销量达到500多万辆。从目前看,我国当下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年销量才只有120多万辆,这就意味着今后新能源汽车销售每年必须以35%以上速度的增长才能实现 《规划》所提出的要求。可见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转型升级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最大任务。 当然,拆旧建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应成为转型升级的路子。有专家认为,传统汽车制造企业经验丰富,具有汽车主体设计制造和成熟的产品生产线,这是传统汽车制造商转型升级的天然优势,具备在短时间内实现产业转型的能力,不必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圈地建厂,只是通过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解决新能源汽车用能的创新就能开展产业转型。专家坦言,目前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最大瓶颈就是续航能力和动能问题。因此,要围绕提升续航能力、增加承载能力等方面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同时强化自动化、智能化驾驶方面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以质量满足国内国际市场需求。 加快充电设施建设 据 《2019~2020年度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充电桩保有量为121.9万台,同比增长56.9%,今年计划新增公共充电桩15万台。据了解,截至2020年7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34.1万台,同比增加27.6%。 从运营商来看,我国目前的充电桩经营者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种类型企业,其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集中度高。从规模看,到今年7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的共有8家,而这8家占到了总量的88.6%。但是,按照国办印发的 《规划》,新能源汽车年需销量达到500多万辆,我国新能源充电桩设施仍很难满足迅猛发展的新能源车速度,可见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销售的 “东多西少、城热乡冷”问题直接影响到该产业的迅速和均衡发展。调查发现,产生这一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续航不足、承载能力偏低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方面。单就充电基础设施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看,仍受停车位所需的土地和电力等要素供应滞后影响。同时,要加快城乡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部门还应放下部门权力之争,以满足日益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