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锻长筑牢产业基础 高端突破彰显硬核实力 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出炉
■ 中国工业报 余 娜 12月27日,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颁奖。16家企业、14个项目获得中国工业大奖,12家企业、21个项目获得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14家企业、16个项目获得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审定委员会主任李毅中表示,这些获奖企业和项目在自主创新、高端引领、两化融合、强基固本、产业链协同、高质量供给以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责任担当等方面成绩突出,特别是在解决各类 “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等方面有所突破,未来还将在疫后工业复兴和经济振兴的大局之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补短锻长 增强自主可控力 今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和国内外复杂严峻的不利环境下,我国工业企业克服万难,勇攀高峰。作为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如期揭晓,不仅意味着工业领域一批领军企业受到了表彰和肯定,也彰显了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变化。 与往届相比,本届中国工业大奖获奖企业和项目更加突出工业强基,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等基础能力建设上,特别是在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等方面有较大突破和创新成果,这也正契合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精神。 作为核聚变装置、粒子加速器、核磁共振等前沿科学技术领域的关键材料,低温超导线材批量化制备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低温超导线材这种多芯多金属复合材料的批量化生产,实现了中国超导材料产业零的突破。依托这项技术,西部超导完成了我国在国际热合聚变实验堆计划中承担的174吨NbTi超导线材和35吨Nb3Sn超导线材交付任务,成为我国执行ITER项目的典型成功范例。 由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8.8米智能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成套装备研发与示范工程,实现了我国特厚煤层开采由技术引进到自主创造的全面突破。项目实施以来,对“卡脖子”技术难题进行重点攻关,破解了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围岩控制、关键装备研制、协同控制开发、生态环境修复四大关键核心问题。 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获奖企业普遍在科技创新、推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创造国际领先水平。同时,致力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瞄准关键工序数字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宽幅超薄精密不锈钢带钢最薄0.02毫米、最宽640毫米,是国家重大战略和重要新兴领域急缺的高精尖基础材料,长期面临 “高价买”和 “卡脖子”困境。2008年以来,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在无成熟工艺技术、无成套装备和产线的情况下,历时十余年攻关,自主设计,集成了全球首条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线。项目经历700多次试验,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工艺技术及装备,实现了我国宽幅超薄不锈钢精密带钢从依赖进口到世界领先的跨越。 “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少民营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抢占国际技术制造点,体现责任担当。 从自主研发到工程应用,从350MW到1000MW,从DCS控制到智能化运维,由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倾力打造世界级智能化大型钢结构间接空冷系统,攻克了系统设计、制作、施工等全流程关键技术并实现国内首台工程应用。其建成的世界最大体量钢塔,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填补了9项行业空白,获得82项国家专利。 作为本届唯一一家获得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项目奖的电池行业企业,由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有限公司打造的高性能铅炭电池产业化示范项目,攻克了传统电池比能量低、续航里程短的技术瓶颈,填补了国内空白,有效解决对国外产品的依赖,成为民营制造业抢占国际技术制高点的生动实践。 坚持创新 构建新发展格局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应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带头实施产业化。以大奖企业为榜样,应在创新、转化以及强链、补链上下功夫、做贡献。”李毅中表示。 变速器,是汽车产业链中关键的一环。几十年专注齿轮、电控的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生产9挡重型AT自动变速器,变速器、传动系统等国际领先,被国内外上千种车型选为定点配套。已成长为全球三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的卡奥斯COS-MOPlat,其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实践成为国家级示范。在工业知识软件化的创新上,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坚持标准主导,进行研发攻关,通过泛在物联等五大能力实现灵活部署、跨行业复制。为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应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倾力打造“讯飞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及产业示范项目”,助力手机、汽车、家电等智能制造产业及智能客服等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在多个重要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60%。“坚守建材行业67年,创新是贯穿的灵魂。我们拥有亚太唯一的国际水泥机构、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15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两化融合第一批贯标试点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累计承担国家科技专项57项,拥有专利88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41项。这些成果的背后,饱含着一代代中材国际科技人对创新的热血深情。”作为获奖单位代表,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燕在发言中如是感慨。 “应看到,我国经济一些结构性矛盾,在疫后将更加突显。一些行业大量进口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一些行业大量出口。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李毅中说, “国内市场巨大,人均收入增加,市场成长性强。工业门类齐全、实力雄厚,仍处于工业化后期,持续发展有巨大空间。国外市场方面,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工业大奖企业要带动形成产业集群,发挥平台作用,寻求国际合作,支持优质产品出口。” 近年来, “中国质量”不断助推 “中国制造”,不少优秀工业企业加速走出国门,扬帆出海。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打造的巴西美利山特高压输电二期项目,打造了贯穿巴西南北大陆的“电力高速公路”,有效解决了巴西清洁水电外送和消纳难题,为实现巴西能源安全稳定贡献了“中国方案”,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 “新名片”。通过对法国、智利和澳大利亚葡萄酒主产国的企业并购,烟台张裕葡萄酿酒有限公司逆势实现了全球布局,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连年进入 “中国轻工业10强企业”“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等行列。 科技先导,路径表率。本届获奖的工业大奖企业还有望成为 “领航企业”。 “越是面对变化,越要适应经济结构和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开发新品种、创建名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这些代表企业和企业家正在认真思考行业前景,在引领行业发展方面起着示范作用。”李毅中表示。 作为国内唯一在诊断、治疗、预防三个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抗疫主力军,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被誉为我国生物制品行业奠基者和公共卫生安全支撑者。 “目前,国家免疫规划所需要的全部14种疫苗,80%以上都由中国生物生产供应。在重大疾病和自然灾害应急防控中,中国生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明说,“快速研制、安全有效、保障供应,是中国生物的硬核优势。在紧急使用中,国内外已有100多万人次接种了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 在载人登月关键技术攻关,以及探索太空的脚步方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作为我国空间事业发展的主力军,表现突出。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们笃定信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以国家重大工程为代表的科研生产攻坚战,实现26星船成功发射,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月球与深空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实现了 ‘十三五’的圆满收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洪太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