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 聚焦 “十三五”煤炭工业去产能10亿吨/年以上
■ 中国工业报 邹 洁“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退出煤矿5500处左右、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年以上,安置职工100万人左右,超额完成 《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奋斗目标。” 在日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政策研究室主任郭中华代表协会回顾了总结 “十三五”时期行业发展时这样说。他认为, “十三五”时期是煤炭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划时代意义的五年。 五年来,煤炭行业着力推动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为谱写新时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外,以下各方面成就值得总结。 煤炭资源开发布局持续优化。 “十三五”时期,我国煤炭生产重心加快向资源禀赋好、开采条件好的 “晋陕蒙地区”集中。2020年,晋陕蒙三省 (区)原煤产量27.9亿吨,占全国的71.5%。从大型基地和区域煤炭产量变化看,2020年,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6.6%,比2015年提高3.6个百分点。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到4700处以下。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全国煤炭生产的主体。亿吨级以上企业煤炭产量16.8亿吨,占全国的43%;千万吨级以上企业煤炭产量30.0亿吨,占全国的77%。煤炭企业战略性重组步伐加快。培育打造了一批具有创建世界一流能源企业潜力的大型煤炭 (能源)企业集团。新兴产业和生产服务性产业加快发展。截至2020年底,建成400多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71处煤矿列入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20年底,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权益装机容量达3.3亿千瓦,比2015年增加1.8亿千瓦,占全国燃煤电力装机的26.5%。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期间,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8.86%。大型矿井建设、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要煤机装备和大型粉煤气化技术实现了国产化,煤机装备制造规模位于世界前列。全行业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2项, “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行业建成国家级、省部级和行业级研发平台达170余家。 煤炭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2020年,原煤入洗率达到74.1%,比2015年提高8.2个百分点。煤炭洗选加工技术快速发展,千万吨级湿法全重介选煤技术等成功应用。2020年,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处置率、井下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78.7%、72.2%、44.8%。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步伐加快。截至2020年底,全国燃煤电厂完成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9.5亿千瓦,占全国燃煤电厂总装机的76%左右。高效煤粉型锅炉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天然气锅炉排放标准。散煤综合治理和煤炭减量替代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散煤用量消减超过2亿吨。 煤炭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中长期合同制度和 “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发挥了维护煤炭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作用。2021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约量达到21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0%以上。 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建成了一批国家矿山公园、近代工业博览园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矿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品质得到新提升,促进了矿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煤炭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的同时,国家先后出台了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去产能关闭煤矿职工安置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国际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国家能源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中煤科工集团、中煤地质总局、山东能源集团等大型企业,主动融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建设格局,全球配套资源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五年来,随着煤矿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安全科技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投入大幅增加, 2020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059,比2015年下降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