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 视点 欧阳劲松: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 中国工业报 郭 宇 4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 《规划》),明确提出了我国“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路径、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对新时期我国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近日向中国工业报结合近几年智能制造推进工作,谈了几点看法。 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积极性 欧阳劲松认为,应继续设立专项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积极性。2015~2018工信部连续部署实施了4年。在该项目带动下,我国智能制造取得了很大成效。正如 《规划》中所述,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3家;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构建了国际先行的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标准285项,制定国际标准28项;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70余个。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家间的产业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在这个背景下,坚定不移地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发展好制造业,将是我们应对外部竞争的底气。借鉴 “十三五”经验,推进智能制造仍需要从政府顶层设计做起,继续设立专项,持续加大投入,以更好激发企业积极性和内生动力,有效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坚持补短板、锻长板 《规划》从创新、需求、供给和支撑等方面提出了 “十四五”智能制造的推进路径,充分结合了时代背景和阶段性特征。自2019年开始,我国已着手梳理制造业各领域的短板,包括但不限于: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基础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算法、工作母机、开发平台、工业软件等瓶颈仍然突出。虽然 “十三五”期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短板问题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仍需要几代人长期不懈努力。 《规划》强调,针对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环节的短板弱项,加强用产学研联合创新,突破一批 “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推动先进工艺、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深度融合,通过智能车间/工厂建设,带动通用、专用智能制造装备加速研制和迭代升级。此外,鉴于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国际基本同步,其中5G等信息通信技术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规划也提出要研发人工智能、5G、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在典型行业中质量检测、过程控制、工艺优化、计划调度、设备运维、管理决策等方面的适用性技术。《规划》既充分考虑了补短板、锻长板的总体需求,又充分结合了新时期抢占新技术制高点的战略要求,目标站位高、指向明确。 重点解决信息物理系统 (CPS)中“C”的问题 欧阳劲松表示, “十三五”主要侧重解决信息物理系统 (CPS)中物理实体P(Physical)的问题,而 “十四五”重点是要解决虚拟实体C(Cyber)的问题。因此,《规划》在推进标准化工作中部署了研制数据字典、数字孪生标准,在研制系统集成技术工作中部署了构建制造装备、生产过程相关数据字典和信息模型,这些都是实现装备乃至整个工厂数字孪生的关键要素,也是实现数字化的基础。因此建议在研制国际接轨、行业认可的典型智能制造装备公共数据字典标准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的体制优势,多方面、多层次协同推动,加快建设完善各行业统一的智能制造公共数据平台以及核心产品、装备、工艺基础数据库,打好数字化基础攻坚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