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党的领导是我国工业化的根本保证
■ 中国工业报 余 娜 5月18日下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活动在北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以 《党的领导是我国工业化的根本保证》为题作了主旨报告,从以下八个角度深入阐述了党领导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 革命战争时期积淀了工业的红色基因 李毅中表示,革命战争时期积淀了工业的红色基因。民主革命时期,党领导的工业建设有力支持了人民革命战争,并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积累了财富和经验。 党领导的工业建设是从军事工业起步的。至1934年2月,中央革命根据地17个县的手工业合作社有176家,规模较大的工厂33家。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根据地工业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党领导的工业建设,门类和企业的数量、规模均取得新发展,工业建设人才和专业干部大量涌现,尤其是在具有国营经济性质的工业企业经济管理方面取得了新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东北、山东、晋察冀、晋绥等解放区的工业生产支援前线。党领导的工业战线全力推进解放战争,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 李毅中介绍,伴随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开始接管解放了的城市和工矿企业,为新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创造了条件。 从1840年到1949年,百年工业有民间资本、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其中官僚资本控制了全国产业资本的80%。 从解放军军代表接收那天起,这些资产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成为了人民的资产。鞍山钢铁厂于1916年建设,1948年2月19日解放。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于1865年,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点,1949年5月28日被我军接收。据统计,被没收的官僚资本工矿企业共计2858个,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工业的主要部分。 奠基新中国工业,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李毅中坦言,这一阶段主要分为两大时期: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到1957年,二是党及时主动纠正1958~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错误。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7年。1950年6月6日召开的党七届二中全会明确了 “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的成功,为建立起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8~1960年发生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错误。这一段又是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对于这些失误和错误,党及时发觉,在1960年9月提出了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按原值计算比1957年增长了1.75倍,建成了大庆油田,发展了原子弹、导弹,初步建成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 “文革”十年,工业经济在曲折中艰难前行 李毅中表示, “文化大革命”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全局性的严重错误,使我们经历了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这一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同 “四人帮”顽强斗争,我国工业在曲折中维系发展。 工业和国民经济取得进展,三线建设功不可没。核工业、航空、航天、兵器等国防工业,钢铁、有色、机械、能源、化工、轻纺等国民工业,一大批新项目、新基地建成投产使用,显著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了产业结构。经过 “三五” “四五”这十年艰苦努力,我国工业初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 党和国家坚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付出巨大努力。1971年9月开始,周总理在毛主席支持下,主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邓小平同志根据毛主席 “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对工业全面整顿,工业生产秩序逐步得到恢复。1975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5.5%,钢、煤、油、电产量增长都在两位数。 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筑牢微观经济基础 1977年7月邓小平同志复出开始拨乱反正,全面整治文革造成的乱象。李毅中表示,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扩大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为新时期工业领域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搞活企业等一系列改革打通了道路、提供了指导。 扩大企业自主权是改革的一个切入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对加快工业企业改革都做出了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通过改革激发了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活力,为工业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三年国企扭亏脱困。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疲软,工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陷入了困难境地。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定对国有中大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到2000年,三年扭亏脱困的目标基本实现。 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三大石油、三大电信、十大军工重组改制陆续上市,成为进入WTO前应对国际激烈竞争的先手棋。国家意志、企业决心、改革成效、发展潜力赢得了境外投资者的信任。 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李毅中介绍,2008年,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造成巨大冲击。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要点: 第一个要点,编写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即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业十大产业,共计确定了53项目标、76项重点任务和80项政策措施。 第二个要点,加强2006年~2020年16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投入8000亿元,后增加 “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都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个要点,减免税费、扩大鼓励消费。结构性减税可增加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收入,提高出口退税,支持鼓励产品出口,健全社保,让人们减少后顾之忧,愿意去消费。 第四个要点,扩大投资、拉动经济。中央出一万亿多一点,带动社会投资共计四万亿。这四万亿,重点投入领域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技术改造和灾区恢复重建等,当然有 “铁公机”,也有水利、城建、农业等投资。国民经济过山车似的下跌,这是一个强心针,投进去以后,拉动钢材、木材、水泥、设备、劳动力就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 李毅中说: “当然,我们回过头来也要总结不足,总结教训,不能盲目投资,不能搞那么高的投资率,以致于出现一些后遗症,如产能过剩等。” 新时代新经济下,及时制定实施了新理念、新举措 李毅中表示,十八大以来,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发展理念和思路做出及时调整,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具体到工业领域,更为直接的有以下几处: 一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变化。资源环境的负载过大,产品低端过剩中高端不足等,要求我们适当放缓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进而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侧的供给能力,本质上是由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路径上要实施质量、效率和动力三个变革。 三是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上升为新发展理念有厚重的实践基础。 四是振兴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并取得了成效。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已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战略任务。 五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之一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李毅中提醒,尽管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仍要看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和短板。工业体量最大、门类齐全、体系完整,一些领域技术领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和产品还处在世界价值链的中低端,创新能力不够强、产业结构尚待优化、绿色低碳转型缓慢、质量效益亟需提升、数字化智能化刚刚起步。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四五”工业经济要有新担当 李毅中表示, “十四五”工业应有新使命、新担当。 一是正确把握工业发展现状,保持工业制造业在GDP中占比基本稳定。我国工业占比从2006年的42%降到2019年的32%,同期制造业占比由32.5%降至27.7%,这种过早过快下降的趋势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为此,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纲要都提出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许多省市和行业在制定 “十四五”规划时,都把功夫下在高质量发展上,千方百计使工业增加值增幅与GDP增幅相当、工业投资增幅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相当,值得肯定。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数字化,增强自主可控。要加强原始创新, “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形成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如果能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就会对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对加快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形成极大的推动效应,从而保障产业链的安全稳定。 三是实现 “碳达峰” “碳中和”,工业更要有责任担当。工业能耗占全部能耗的69%,工业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要查清碳源、分解目标、落实责任,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产品结构,研发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和转化利用,持续深入节能降耗减碳治污,创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化国土,提升生态 “碳汇”,力争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提前实现。 四是注重开发国内外市场和资源,保障能源资源和产业安全。要 “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稳定可靠的能源、资源供应基地。增加国内供给,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推进重点油气田、重点矿区接续建设和集约化开发,开展新一轮找油找矿突破工作。同时支持企业走出去进行资源合作开发,获得权益资源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