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进园区”把脉北京企业
■ 中国工业报 邹 洁 台上,翻看PPT,专家们认真分析;台下,与会企业专心聆听。 “这家企业属于科技型企业,拥有雄厚的研发团队,已经初具智能工厂的模型……不足之处是:产品更新换代太快,智能产线如何适应;信息化采集数据多,如何进行数据挖掘……我们的建议是……”5月12日,在北京国测会展中心的一间会议厅里,正在召开 “智能制造进园区”北京站总结会 (以下简称总结会)。 围绕重点地区优势产业展开 据介绍,2020年9月,工信部指导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启动了 “智能制造进园区”系列活动。主要围绕重点地区的优势产业集群,通过政策解读、标准宣贯、现场诊断、供需对接等方式,推动园区企业与行业专家、解决方案供应商、研究机构等深入对接,解决行业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引导带动各地方各行业开展更多面向产业集群的诊断服务活动,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到目前为止,福建、湖南、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已开展了6站进园区活动。此次北京站活动是第7站,也是全国 “十四五”期间的首场活动。本站活动聚焦北京顺义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高端装备4大产业,邀请来自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的35位专家为22家北京市制造业企业 “问诊把脉” “开方抓药”,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 据了解,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工作。2017年,北京市启动实施 “智造100”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全市已累计实施近100个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项目,打造63个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形成一批立足北京、服务全国的高水平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单项冠军企业。 其中,小米智能工厂国产化设备利用率达到85%,生产效率提升60%,成为生产、管理和运输全程自动化的 “黑灯工厂”。福田康明斯入选世界经济论坛评选的全球 “灯塔工厂”,在疫情期间凭借供应链管理能力,保证企业快速复工复产,2020年该公司产值同比增长超过30%,利税同比增长超过60%。 近期,北京市还组织开展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评估工作。数据显示,北京市智能制造总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下一步我们将总结活动经验,在全市范围推广 ‘智能制造进园区’活动。”北京市经信局二级巡视员李涛表示。他希望各企业要珍惜与专家们的沟通机会,基于诊断中发现的实际问题与专家保持紧密联系、并开展深入合作,切实提升企业智能化生产与管理水平,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各区要学习活动经验,结合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评估工作,分行业分层次为区内企业提供诊断咨询服务。 三大建议助力活动发挥实效 出席总结会的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对如何让 “智能制造进园区”活动产生实效发挥作用,也提出了建议。 他认为,首先要做好活动的顶层规划。继续推行以联盟高水平引导,地方分盟、行业分盟、龙头集成商协同推进的 “1+3”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好 “进园区”活动形式和联盟资源,以影响面广、企业痛点突出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针对性地邀请专家进行对接,围绕政策制定、技术研究、产融结合、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在全国范围内面向更多行业、地区加快 “为企业办实事——智能制造进园区”的活动步伐,促进连线成面,推进全国范围智能化改造升级。 其次要建立起活动的长效机制。联盟和地方政府要做好活动的 “回头看”工作,对已实施诊断服务的园区企业进行跟踪服务,积极组织专家、供应商代表与企业围绕企业瓶颈难题和痛点问题开展供需互动、联合创新,共同开发面向典型场景的解决方案,在接下来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工作中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企业提供专业化、高水平、一站式的集成服务,推动活动成果有效落地。 最后要加强活动成果的总结与推广。“进园区”活动把专家推进智能制造的好的经验和方法 “带进来”,地方园区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总结挖掘本区域企业转型升级的好路径、好模式,推动遴选一批示范工厂、示范车间、示范场景。将区域内可推广复制的模式经验 “带出去”,为广大中小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提供参考和成功案例,吸引他们从“围观者”转变为 “实践者”,共同进入智能制造大浪潮当中,形成行业级、区域级扩散效应,推动形成因地制宜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