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 “转折之城”满满“转折之志”
——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红色圣地之贵州篇
■ 新华社记者 王 丽 李惊亚 86年前,贵州遵义,中国共产党人在最危急关头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实现从挫折中奋起的 “伟大转折”。 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调研考察,指出 “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雄关漫道真如铁”,历史烟尘中的一个个红色印记,讲述着 “伟大转折”的惊心动魄。 “而今迈步从头越”,时代答卷中的一次次艰难求索,凝结着 “转折之志”的憧憬期待。 伟大转折点亮真理光芒 1935年,红军长征在此转战3个月,彪炳史册的遵义会议在这里召开,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传奇在这里流传,毛泽东也在这里挥毫写就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传世名作。 遵义市老城子尹路96号,一幢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临街而立。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 “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第一站就来到遵义。他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 如今,遵义成为全国红色旅游关注度最高的目的地之一。据统计,2015年以来,遵义已接待红色旅游游客近2.4亿人次。 红色故事传承不变初心 “太阳出来暖洋洋,红军来了不纳粮;又分钱来又分米, ‘干人’有了救命王。”红军在遵义每到一地,都要打开地主、富户粮仓,把粮食分给穷苦百姓。在遵义, “红军菩萨”的故事流传至今。 2015年6月,习近平来到遵义花茂村考察。这个村过去是贫困村,原来叫 “荒茅田”。这些年,脱贫致富成效显著,改名为 “花茂”,寓花繁叶茂之意。 在经营农家乐的村民王治强家中,习近平进房间、看院落,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习近平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号角在黔北大地吹响。2020年3月,遵义在贵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51.38万人。据统计,近5年来,遵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3%和9.7%。 以 “转折之志”谱写发展新篇章 乌江,贵州人的 “母亲河”,也是一条 “英雄河”。悲壮的湘江战役后,红军进入贵州,来到乌江岸边。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在贵州江界河、茶山关和回龙场等渡口,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砍竹子、扎竹筏、搭浮桥,突破乌江天险,挺进遵义城,为遵义会议胜利召开赢得了时间、空间,奠定了基础。 2021年2月,牛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调研。乌蒙深处,乌江岸边,习近平总书记陷入了沉思: “从这里的悬崖峭壁,就可以想象当年红军强渡乌江有多难!” “中国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党,从成立开始,就把为人民服务写在了党的旗帜上。革命、建设、改革一路走来,已经一百年了,我们党依靠人民战胜了多少艰难险阻,创造了多少奇迹,取得了多少丰功伟绩,不容易啊!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继续努力,继续前进。”总书记深情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