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冶机械完成司法重整 开启新生
■ 中国工业报 郭 宇 日前,我国制铝装备和冶金机械行业领军企业之一的中国有色 (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沈冶机械)成功引入了秦冶重工等联合战略投资者,依法完成了司法重整,公司名称变更为 “沈冶重型装备 (沈阳)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沈冶重装),全面开启混合所有制改革之路,实现了涅槃重生。 重振昔日老国企辉煌 据了解,沈冶机械是一家大型工业企业,各类职工人数超过5000人,债权人600多家,债权总额超过33亿元,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社会不稳定因素突出,重整难度较大。辽宁同方律师事务所作为管理人承办的沈冶机械的司法重整取得关键进展,同方在本次重整中创新交易结构,平衡各类权益,导入投资赋能,提升债权受偿,重塑债权人、债务人、出资人、社会之间激励相融、多赢共生的利益格局。本案由机械制造业内知名企业秦皇岛秦冶重工有限公司领衔,联合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沈阳中辰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东北现代建筑领军企业)作为重整投资人,重新聚合原有的生产要素,志在打造一家 “单件小批量离散型重型制造”隐形冠军企业。 秦皇岛秦冶重工联合北京建龙集团投资,依法成为沈冶重装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这对于历经八十余年发展进程、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家老牌国有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变革。目前,沈冶重装在董事长陈晓光的带领下,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各项改革举措,推动企业走上重生和发展的良性轨道。 通过重整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沈冶重装由国有控股公司变为由秦冶重工等联合投资人共同设立的混合所有制有限责任公司。沈冶重装将全面引入秦冶重工的市场化体制机制,实现设备、资金、市场和人力资源等四方面协同发展,植入卓越绩效管理理念,以期重振昔日老国企辉煌。 依托秦冶重工、北京建龙等战略投资者在钢铁冶金、资源、船运、机电等行业的影响力,同时借助中色股份的国内外市场资源,沈冶重装将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国外市场为辅助的双循环市场体系,在实现优势协同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 深耕冶金行业多年的陈晓光,已为公司量身设计了发展蓝图,明确了公司的使命与愿景,即 “打造百年装备强企,成为国家信赖、国际知名的重型装备制造商和系统集成服务商”。 从破产到重生 秦冶重工原是一家市属国有企业,是较早一批尝试国有企业改制的传统企业,经过二十余年的改制、改造、升级,以及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开发产品、拓宽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高炉炉顶、阀门及冶金配套设备的行业龙头企业。 沈冶机械最早于1938年建厂,解放后改造成为国家冶金系统的直属企业,是为国家各大有色金属、钢铁和矿山企业配套设立的四大核心机修厂之一,中国第一台铝电解多功能机组、亚洲最大的回转窑、大型国产化系列油膜轴承都出自这里。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制铝设备制造商之一。近几年受市场需求下降、新产品储备不足、新厂区投资过大、历史包袱沉重、管理粗放等因素影响,沈冶机械生产经营持续恶化,严重亏损,2016年5月被列为国务院国资委待处置、待治理 “特困企业”名单。沈冶机械经过连续三年的企业管理提升努力,仍无法扭转亏损面持续扩大的局面,且存在拖欠职工工资、供应商货款以及面临诸多诉讼乃至强制执行的情况。2020年7月29日,沈阳市铁西区人民法院裁定受理沈冶机械破产重整。 沈冶机械的重整求生和改革图强之路,受到辽宁省和沈阳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各有关方面依法依规协同推进司法重整进程,直至沈阳市铁西区人民法院最终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并终止重整程序。至此,沈冶机械进入了沈冶重装的全新发展时期。 从今年8月31日秦冶重工依法成为第一大股东后,沈冶重装随即启动全面改革,采取了重构组织架构、理顺管理制度、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恢复市场资源渠道、突出党建引领和企业文化凝聚等一系列举措,着力推动企业开启新生之路。 从管理层工作效率入手 沈冶重装带给员工的第一个触动,就是新管理层的工作效率。仅用一周的时间,该公司就基本完成了解除劳动合同与全员竞聘上岗的工作。9月份第一周开始,各组织架构从管理负责人到普通员工,已 “人员到岗,职责到位”。其中,营销系统早在8月份就已进入临战状态,多方谋划,率先启动。如今,在企业新的发展理念指引下,每个员工已在悄然地转变工作态度和思想观念。 业内人士分析称,秦冶重工对沈冶机械的重整与改革,是一次技术的强强联合和产品链条的整合延伸,将有利于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有利于延伸装备制造服务,有利于制造与服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在国家实施东北振兴和深化国企改革的总目标指引下,处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 “沈冶重装”通过重整卸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未来将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转型升级,让一家传统的技术型老工业企业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同时,作为一家央企子公司,沈冶重装的重整成功为央企与民营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出了示范,将进一步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国企改革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