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 智能制造机器人医疗装备产业“十四五”规划发布
■ 龚 兴 10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科技部等部门正式印发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 《智能制造规划》)《“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机器人规划》)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 《医疗装备规划》)三个 “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 智能制造:以制造强国建设为主攻方向 “十四五”的具体目标为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基础支撑更加坚实。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智能制造规划》)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国资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其发展程度直接关乎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近十年来,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行业企业示范应用、央地联合统筹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推广应用成效明显,具备了进一步推动系统创新、深化应用的良好基础。 《智能制造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供给能力、支撑能力和应用水平,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发展生态,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发展数字经济、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智能制造规划》提出 “十四五”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推进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其中,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为:一是转型升级成效显著,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二是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三是基础支撑更加坚实,完成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智能制造规划》紧扣智能制造发展生态的构建,从创新、应用、供给和支撑四个方面,提出了 “十四五”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快系统创新,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攻坚战,构建完善创新网络,持续提升创新效能。二是深化推广应用,开拓转型升级新路径。聚焦企业、行业、区域转型升级需要,围绕车间、工厂、供应链构建智能制造系统,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三是加强自主供给,壮大产业体系新优势。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发展装备、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兴产业,加速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引领带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四是夯实基础支撑,构筑智能制造新保障。瞄准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健全完善标准、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等发展基础,着力构建完备可靠、先进适用、安全自主的支撑体系。 为保障各项任务顺利落地落实, 《智能制造规划》部署了智能制造技术攻关行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动、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行动、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行动、工业软件突破提升行动、智能制造标准领航行动6个专项行动,以及强化统筹协调、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深化开放合作4项保障措施。 机器人产业:突破核心技术 夯实产业基础 “十四五”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 《机器人规划》)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科技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等15个部门正式印发。 《机器人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为导向,面向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需求,坚持 “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基础提升、融合发展”,着力突破核心技术,着力夯实产业基础,着力增强有效供给,着力拓展市场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持续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制造强国、健康中国,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机器人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十四五”期间,将推动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机器人规划》部署了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拓展应用深度广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等主要任务,从技术突破、基础提升、优化供给、拓展应用、打造生态等多个维度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机器人规划》明确了强化统筹协调推进、加大财税金融支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健全人才保障体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保障措施,推动各相关部门及各地落实规划总体要求、目标和任务,抓好 《规划》贯彻落实。 医疗装备产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 《医疗装备规划》)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 《医疗装备规划》指出,医疗装备是指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开发应用的相关硬件、软件和集成系统的总和,其发展事关健康中国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事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装备保障,事关人民生活品质和福祉水平的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国医疗装备产业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制造体系基本健全,企业主体发展壮大,产品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基本满足我国医疗机构诊疗、养老、慢性病防治与应急救援等需求。 《医疗装备规划》强调, “十四五”时期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健康中国和制造强国战略部署,聚焦临床需求和健康保障,强化医工协同,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医疗装备规划》提出,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 《医疗装备规划》围绕诊断检验装备、治疗装备、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中医诊疗装备、妇幼健康装备、保健康复装备、有源植介入器械等重点发展领域,提出了 “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一是通过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完善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二是通过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医疗装备攻关、加强临床应用创新研究、加快智能医疗装备发展,提升有效供给能力。三是通过加强优质企业培育、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四是通过推进 “5G+医疗健康”新模式发展、推进居家社区和医养康养一体化发展、提升紧急医学救援保障能力,提升全方位服务能力。五是通过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健全安全保护体系、健全产业基础平台体系,提升基础支撑能力。 《医疗装备规划》部署了5个专项行动,包括产业基础攻关行动、重点医疗装备供给能力提升行动、高端医疗装备应用示范基地建设行动、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行动、医疗装备产业与应用标准体系完善行动。 《医疗装备规划》明确了推动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提出创新支持模式、促进推广应用、加强人才培育、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化开放合作、加强组织协同。 (相关报道见2、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