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高峰论坛达成共识 拓展氢能领域对外交流合作 共享发展成果
■ 中国工业报 祁晓玲 4月8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高峰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和佛山两地连线举行。论坛围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的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以下称为 《规划》)以及氢能国际合作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韩国国会议员金振杓、佛山市市长白涛通过视频致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副司长王翔、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刘亚芳、佛山市南海区区委书记顾耀辉等围绕氢能发展发表演讲。 坚持互惠互利 促进共同发展 会上,阿奇姆·施泰纳指出:“全球范围内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电气化转型所实现的减排量约占与能源相关全部二氧化碳减排量的75%。交通运输部门实现净零排放,对我们共同应对气候危机至关重要,同时减少空气污染,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他呼吁:“为了更好地摆脱2019冠状病毒病 (亦称 ‘新冠’)的影响,步入新一轮发展,我们必须确保所有国家都会投资清洁能源领域,向净零排放未来转型。” 论坛达成共识,要积极有序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坚持互利互惠原则,积极拓展氢能领域对外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发达国家重视氢能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产业的布局规划。《欧盟氢能战略》提出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的多元化应用,到2024年可再生能源制氢年产量要达到100万吨,2030年达1000万吨,205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成熟并实现大规模应用;韩国 《氢经济发展基本规划》致力于将韩国打造成为氢能经济发展的先行者;日本 “氢能源基本战略”提出要构建氢能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等。 我国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1-2035年)》也于近期出台,这是中国首次在国家层面对氢能产业作出的顶层设计,也是碳达峰碳中和 “1+N”政策体系的重要部分。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要达到每年10万至20万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表示:“这一目标的提出一方面强化了氢能对推动‘双碳’目标的重要作用。在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以及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下,氢能的发展必须坚持绿色低碳方向。另一方面,2025年达到10万-20万吨的目标,体现了稳慎发展的原则。” 张晓强提出,燃料电池车的发展也必须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量的逐步提升到实现较大突破的质变过程。《规划》对推动产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并提出现阶段要坚持安全为先,构建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布局多元应用,现阶段重在开展试点示范,坚持“小步快走”,这有利于产业走稳走实走远;并坚持开放合作,构建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他表示,未来希望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继续加强在氢能领域及全球治理方面的合作,共同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贡献。 完善发展环境 加快商业化进程 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良好,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中国氢能产业具备规模化、效益化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副司长王翔介绍,在氢能供应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2021年氢能产量超过了3300万吨。“十四五”以来,有关地方和企业在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据统计,目前在建和筹建的风电光伏制氢项目超过了40个,清洁低碳氢能供给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在氢能的技术创新方面,中国初步建立了氢能全产业链生产工艺体系,在电解水制氢装置、储运设备和燃料电池方面也掌握了一批先进技术,高端装备在不断推向市场;在氢能基础设施方面,全国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00座。在氢能的应用市场方面,氢能在交通领域实现了率先突破,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现在大约在8000辆,并且逐步向火车和船舶等其他交通领域积极拓展。” 王翔表示,前不久发布的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1-2035年)》,进一步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和产业发展定位,拓展了氢能规模化和效益化的发展空间。 万钢表示,现阶段落实氢能规划,要以系统视角统筹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抓关键、补短板”持续推动关键核心科技创新:“要坚持 ‘全国一盘棋’加强氢能产业的产业链布局,要 ‘区域协同、场景驱动、机制体制’的创新,完善氢能产业的发展环境,加快氢能以及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探索氢能产业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路径。” 氢能规划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全新里程碑。万钢强调,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氢能产业纳入国家碳循环体系,这包括:加强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国家碳循环体系机制作用,打造氢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强化绿色氢能消费引导,探索构建绿氢碳足迹证书制度。此外,他表示也应加强开放合作,大力推动氢能产业国际化发展。 白雅婷表示:“近20年来,绿氢的发展一直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工作的重点。”她提出: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不仅要同时拉动供给侧、需求侧的双增长,也要打造地理集群,在多个区域形成因地制宜的产业生态,同时还要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在推动绿氢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绿氢的发展也将会给可再生能源禀赋好、副产氢气多的地区创造优质的就业岗位,带来低碳转型和包容性增长的新机遇。 中方代表表示高度重视氢能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今后一段时期,将以国务院批准的氢能 《规划》为引领,积极有序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拓展氢能领域对外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同时,坚持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开放合作,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融入全球氢能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形成国际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此外,中日韩三国是全球氢能产业发展领先国家,表示在氢能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合作空间,应加强产业、技术、标准和人才等多方面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