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 视点 《“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规划》发布
4月12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印发了 《“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规划》 (以下简称 《规划》)。作为国家应急管理领域 “1+2+N”规划体系布局中的一部分, 《规划》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部署。为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规划》提出了七项重点任务,“无人化、智能化装备” “机器人”在其中的五项重点任务中被提及,成为 《规划》中的高频词汇。在政策支持的推动下,能否突破行业发展瓶颈,抓住市场机遇,成为我国安全生产领域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关键。 智能装备是利用科技创新实现本质安全的重要载体。近些年我国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持续好转,但新旧风险交织影响,安全生产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导致重特大事故时有反复,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为提升全社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了良好途径。除了替代或辅助人类从事工作量大、操作工序繁琐的工作外,在矿山、水下、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环境,超高压输电线路巡检、排烟排爆等危险工种,特殊领域执法,以及地震、火灾、矿难、危化品泄露等应急救援中,都可以通过智能装备实现 “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特别是随着视频图像收集、传感探测、数据处理、通讯等技术快速发展,智能装备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场景也不断拓展,需求潜力巨大。 我国智能装备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市场应用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虽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但安全生产领域仍属于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强势发展浪潮中的冷门。我国自201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以来,每年市场规模均保持高速增长,但出于安全目的应用机器人的比例仍较低。据中国电子学会统计,2021年特种机器人在全球机器人市场总规模中占比为28.17%,而在我国仅占7.93%。市场占比较低折射出产业发展的难题。一是受当前技术发展水平、人机协作程度的限制,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只能部分替代人工,装备的可靠性和便利性仍需加强,作业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与安全领域结合的方式及应用场景还有待创新,如何将智能装备较好地融入现有安全生产系统,形成良好配合也是巨大挑战。二是应用需求和研发制造之间沟通合作不畅,跨行业研发不足,导致研发出的智能装备实用性不强、与市场脱节等现象出现。安全领域的智能装备不仅需要具备感知、决策、执行等功能,还需要适应各类特殊场景的要求,如矿山的防粉尘与防爆、消防的防水防火耐高温、化学品的防腐蚀等,这些分属不同行业,且专业性强,装备能否在满足个性化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应对复杂变化环境,决定了其市场推广的可能性。三是国内装备的配套服务能力仍有待提高,智能装备融合多种高新技术,对操控、维护要求极高,尤其是内部重要零部件在安全生产领域应用的特殊环境中较易损坏,需要操作培训、售后保养、部件更换、系统升级、使用数据分析,甚至购置租赁融资等装备使用全周期的服务作为支撑,装备配套服务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应用的积极性。 应大力提升智能装备对安全生产支撑作用。一是把握市场机遇,从需求出发,加强安全领域智能装备产学研用合作,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沟通,提升产品设计-研发-制造-应用各环节参与方的协作程度,创建跨专业跨领域的研发联盟,促进更贴合实际需求的科技创新。二是制定适合专业领域要求的智能装备标准,将可靠性作为基本要求,引导智能装备规范化发展,建立安全生产领域智能装备检测评定中心,结合实际应用环境强化产品检测认证,以适应安全生产领域的极端要求,尽快打造细分领域市场品牌,实现专业化发展和规模化应用。三是推动智能装备在危险行业、危险岗位、危险工序应用示范应用,总结经验并在行业内进行推广,大力培育安全领域智能装备市场。四是强化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基于智能装备核心功能延伸产业链条,为安全生产需求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建立贯穿装备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降低装备应用、维护、更新、更换难度,打造性能和服务的综合竞争优势。 (黄 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