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景
新凤鸣集团工厂
“乌镇之光”超算中心
■ 中国工业报 余 娜
借助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的东风,浙江嘉兴桐乡正成为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一方热土。
自2014年举办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以来,在工业互联网概念兴起之际,这里每年吸引着来自全球数字经济领军企业、优质项目、创新成果和高端资源的目光。
鑫柔科技、清锋科技、“乌镇之光”超算中心等重大项目相继投产或试运行,智能计算产业基地、视觉物联创新中心等数字经济园中园项目进展顺利,乌镇百度ApoloPark正式开园.一个个成果不断夯实 “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这一桐乡城市新名片,工业互联网逐渐成为桐乡最强IP,数字经济亦成为桐乡最鲜明特征。一个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高地正呼之欲出。
产业长足发展 平台建设亮点纷呈
作为浙江省首批工业强市、服务业强市、中国十大市场强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桐乡产业特色鲜明,拥有丰富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17万个市场主体、4万多家企业、10家上市公司,构建了以数字经济、新材料、新制造、新时尚为主体的优势支柱企业,桐乡工业互联网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网为媒,借网融合,触网蝶变,桐乡社会经济进入高质量的平稳发展。
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亮点纷呈。当前,桐乡市已拥有巨石、桐昆、新凤鸣、亘美集团、京马电机、新澳纺织等6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又重点培育了嘉兴市级、桐乡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余家,形成了良好发展态势和合理的平台梯队。其中新凤鸣集团的5G+工业互联网平台 (“凤平台”)、亘美集团服装智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
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本地培育和外部引进两手抓,桐乡积极推进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其中,山英科技打造的 “易品速毛衫云平台”,为桐乡量大面广的毛衫企业搭建了一个集材料供应商、生产商、订购商和第三方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恒诺环保打造的“环境智慧监管服务平台”,以环境智能监控为切入点,涵盖流程控制优化、网络协同制造、产品远程诊断等服务内容,已接入省内外企业100多家,成为跨行业、跨区域的 “双跨”平台。此外,桐乡以工业互联网相关的智能硬件、软件集成及安全防护头部企业为重点目标,积极推动百度等互联网头部企业聚焦本土优势行业,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大脑,并落户桐乡,努力形成工业互联网丰富业态。
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顺利推进。桐乡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二级节点是化纤行业全国唯一的标识解析国家二级节点。二级节点建设实现了从织造机器、原材料、成品到数据、算法、工艺等资源的全面互联互通,充分应用在供应链管理、产品质量追溯、智能仓储物流等方面,形成我国化纤行业级应用新模式,并辐射其他相关产业。目前,桐乡二级节点已为30余家企业提供产品标识注册、解析和溯源服务,标识注册量已超2.5亿个。
工业互联网人才队伍日益壮大。2020年9月,桐乡桐昆集团、巨石集团、华友钴业等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发起 “桐乡市工业互联网企业联合会 (CIO俱乐部)”正式成立,并入驻开发区数字经济小镇,定期开展成果分享、交流学习、诊断服务等活动,全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氛围日益浓厚。由优秀CIO领头的数字化团队,建立独立运营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正成为桐乡市数字经济新的亮点。其中,振石集团投资的华锐自控营业收入过亿元,成功入选浙江省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名单;新凤鸣集团剥离的五疆发展、桐昆集团与联想集团合资的恒云智联等公司在为其母公司服务的同时,将业务拓展到行业内其他企业,积极推动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创新持续涌现 以龙头企业辐射上下游
在宏观经济和产业转型的双重影响之下,伴随一系列新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全球工业体系迎来智能化变革时代。通过互联网技术赋能传统行业,推动实体产业全链条的转型升级,正成为工业互联网的核心理念。
从化纤到玻纤,从毛纺到电机,以巨石集团、桐昆集团、新凤鸣集团、亘美集团等为代表的桐乡本土龙头企业,正借力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契机,从幕后走向前台。借助龙头企业、冠军企业的积极推动,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在桐乡陆续落地,以龙头企业辐射上下游的互联模式,目前取得一定成效。
推进集成化建设,打造行业性平台。作为全球化纤行业翘楚,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通过 “集成化”理念,打造 “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平台上实现 “人员、设备、物料、产线、订单、产品、供应商、客户”等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新凤鸣集团自2003年开始构建公司信息化系统,2017年启动以 “互联网+”为主线的“55221”智能化工程,目标建成集 “基础设施云、生产制造云、经营管理云、决策支持云”于一体的智慧云平台—“凤平台”。该平台于2018年底在全集团整体上线,实现了企业内外部互联互通。与此同时,新凤鸣集团立足于服务主营业务,基于公司战略规划,将内部信息化部门剥离成立 “桐乡市五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基于 “凤平台”的技术应用,不仅服务企业内部数字化转型升级,保持平台的先进性,还为双箭、恒美等多家外部企业数字化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展现制造业 “平台+服务”的新模式。
2003年同期,桐昆集团在原信息化系统基础上,与优时软件合作,进行了多次系统迭代升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集团快速扩张,致使管理运作僵化问题凸显,加之行业集中度上升、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外部困难加剧,桐昆集团决定与“外脑”合作突破发展瓶颈。2020年7月集团与联想公司共同成立 “恒云智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云智联)。融合联想的技术优势和桐昆的行业优势,恒云智联制定了 “三年实现集团全局智能”的战略方向,将打造集 “工业物联网、工业大数据、工业智能与微服务”为一体的化纤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桐昆集团携手联想公司,以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抓手,以数字化技术为集团管理和高质量发展创造新动能,展现了 “平台+外脑”的加速跑模式。
聚焦产业链价值提升,促进伙伴生态融合。
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立足玻璃纤维行业,致力于挖掘行业内上下游的发展潜能,“以点连线”的方式推动玻璃纤维行业供应链管理革命。面对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巨石集团紧抓新工业革命机遇,在考察了奔驰、宝马等世界知名企业先进模式的基础上,2018年开启与西门子的合作——启动 “中国巨石新材料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建设。该项目以建设数字化工厂为载体,进一步完善集团智能制造体系,创新性在制造环境中尝试虚拟/现实技术,预计2022年全面应用。
浙江恒石纤维基业有限公司作为巨石集团的下游生产企业,从中收益。针对恒石公司在埃及、土耳其等异国设厂带来的集团管控、数据共享等需求,巨石集团结合自身数字化转型经验,深入公司内部调研业务特点与发展痛点。制定数字化转型顶层框架、促成生产透明化协同管理,完成运营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了集团全方位精细化管理与控制。
识别业务核心要点,强化核心需求开发。浙江双箭橡胶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京马电机有限公司3家企业自2001年至2008年,先后开始工业信息化建设,始终走在行业发展前列。由于所属行业产品定制化现象突出,全面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短期内难以实现。为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激发新动能,三家企业均立足于各自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阶段,围绕企业核心需求,以渐进式 “连线成面”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互联网打造。
集约发展,满足仓储需求。双箭股份自2013年开始部署集团信息化管理体系,现已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各子公司信息实时共享。伴随企业产能不断提升,为解决土地资源稀缺问题,企业在考察国外同行业工业信息化模式基础上,2020年开始实施 “数字化车间试点”项目。该项目以部署5G通信专网、自动化胶片立体仓库、在线监控能源管理系统、人员安全定位管理系统为主要内容,实现了物料、库存、能源、人员高效管理,解决了土地稀缺问题,进一步提升了仓储能力,突破了企业阶段发展瓶颈。
聚焦优势,满足工艺需求。为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新澳股份发挥自身产品生产核心技术优势,向时尚产业战略积极转型,聚焦毛纺行业核心工艺环节——染色。自2014年起,相继与环思、OBEM、SETEX等国内外厂商合作,大力提升染色工艺质量和效率。2019年,企业着重打造 “羊毛&羊绒智能染产一体化体系”,通过引进产品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生产制造管理系统,贯通各系统数据,实现多系统、多应用集成,改善染色工艺技术,提升生产制造水平。通过数字化建设提升企业 “染色”核心优势,新澳股份持续稳固行业领先地位。
改善产品,满足定制需求。面对电机行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压价竞争现象严重问题,京马电机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走高端产品、特色产品之路。自2018年开始,公司全面提升数字化水平。一是建立 “一键切换”智能化直流电机产线,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二是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缩短产品研发周期;三是搭建多组织业务协同、“数出一单”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制造敏捷性,实现产品需求的快速响应。京马电机通过数字化建设优化产品,满足市场定制化需求,为企业赢得主动权和竞争优势。
优质企业犹如动力引擎,成为推动桐乡数字经济蓄势而上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桐乡数字经济规模从小到大、区域影响力持续增强,数字经济企业数和核心产业产值五年间分别增长了2.5倍和3.2倍。
“窗口效应”显现 打造产业示范基地
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桐乡成为见证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而今,这一“窗口效应”正逐步显现。
来自桐乡市经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1至12月,全市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项目完成投资额30.51亿元,同比增长172%;数字制造业实现产值222.2亿元,同比增长35.96%。这意味着,桐乡数字制造业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就此迈上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台阶。
根据 《桐乡市工业互联网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3年)》,到2023年底,桐乡将实现两个 “235”工作目标,即:开展 “一对一”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200家,实施数字化改造项目2000个,推动300家中小企业上平台用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注册量突破3亿个,新培育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连接设备50万台,全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高地。
优化基础网络设施,深化5G+工业互联网应用。加大工业互联网内外网络提升力度,依托电信运营商建设高质量工业互联网外网,推动工业企业进一步提升宽带接入网络和厂区内部网络的质量,打造10家以上内外网改造示范企业。近两年,桐乡将大力推进5G网络建设进度,实现全市制造业集聚区5G网络全覆盖,深化5G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完善基于5G云网融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分层网络架构。
与此同时,加快新材料、新时尚、装备制造等优势行业5G赋能先导应用,推动5G部署应用从生产外围环节向生产制造核心环节延伸,挖掘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工业应用场景。深化园区数字应用,从园区管理型应用向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型应用升级,打造园区特色产业工业APP应用,提升小微企业数字水平。到2023年底,桐乡将打造 “5G+工业互联网”典型案例5家,数字化小微园区5个。
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打造 “新智造”体系。在以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主的平台体系基础上,桐乡将加快建设技术水平更高、集成能力更强、行业应用更广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大脑,进一步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鼓励建立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亿元以下企业鼓励以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大脑应用为主。到2023年底,新培育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推动300家中小企业上平台用平台,连接设备50万台。
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桐乡还将积极培育平台型 “聚能工厂”、冠军型 “链主工厂”、示范型 “智能工厂”和轻量化 “云端工厂”,着力打造以 “未来工厂”为引领,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新智造体系。到2023年底,建设省级未来工厂3家,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个。
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建立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2022-2023年,桐乡将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牵引计划”,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大脑为支撑,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低门槛、快部署的工业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分步推进设备数字化—产线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的发展路径,实现上下游企业数据互联、资源共享和供应链高效协同,推进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到2023年底,开展 “一对一”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200家,实施数字化改造项目2000个。
《桐乡市工业互联网产业调查研究及发展建议》报告建议,对于桐乡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本身还不具备搭建企业级平台的能力和实力,无法享受到工业互联网为企业带来的红利。因而,构建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利用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与本地冠军企业的联合,借助本地信息科技企业的平台运营能力,为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将区域内各产业链上的大中小企业纳入平台,可以促进各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协同,推动制造业全面升级。
在开发区 “数字经济小镇”建立工业互联网特色产业集聚区,大力推动建立工业互联网产业企业集聚。鼓励各主体推动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技术服务商等高端要素在重点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做大做强桐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物联网、人工智能、柔性电子、数字安防等新一代信息产业。
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和桐乡市人民政府共建的院士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乌镇·院士智慧谷”,于2020年正式落户乌镇。平台围绕 “院士之家、院士产业示范园、院士产业发展基金”(一院一园一基金)三位一体运营模式,扎实推进人才引进、项目合作、智力交流等工作,重点打造技术创新的 “策源地”、成果转化的 “示范地”和高端人才的 “集聚地”。先导区乌镇院士之家于2020年5月17日正式开家,现已集聚进家院士49位,促成27位院士与桐乡企业与产业项目合作。预计到2022年底,引进企业累计产值将超15亿元。
做好 “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名片,做大数字经济朋友圈。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中国工业报社、桐乡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 “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品牌效益日益凸显。一批行业工业互联网融合优秀应用案例,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不断在会上碰撞与激发,社会和商业价值巨大。进一步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经济稳中求进。
无经济不桐乡,无数字不桐乡,已成为桐乡人的强烈共识和自觉追求。按照规划,桐乡将以建成全球工业互联网展示体验中心、国内领先的产业数字化先行地为目标,在认真践行办会 “一届更比一届好”的基础上,发挥好数字经济发展成就的 “重要窗口”作用,持续擦亮 “互联网+”高地金名片,让数字经济成为桐乡地标产业和鲜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