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8个高地” 嘉兴创新发展动能强劲
8月26日,中共嘉兴市委举行 “‘浙’十年·嘉兴”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嘉兴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有关情况。嘉兴市委书记张兵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张兵表示,基于良好的发展基础和难得机遇,嘉兴提出了 “两个率先”的历史使命,即 “率先形成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标志性成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着力在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和清廉建设高地、高质量发展高地、数字变革高地等 “8个高地”上先行示范,努力为浙江全省 “两个先行”作出贡献。 张兵表示,嘉兴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把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推进一体化”作为嘉兴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认真落实中央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决策,部署推动嘉兴从 “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向 “共同富裕的典范”跃升。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积极探索具有嘉兴特色的共同富裕路径。 实现三大跃升 嘉兴这十年来,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突出体现在 “三大跃升、三个跨越”:一是经济总量实现大跃升,跨越 “4个千亿”台阶。全市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909亿元增长到去年的6355亿元,翻了一番多 (增长1.2倍),其中2013年突破3000亿元,2017年突破4000亿元,2018年突破5000亿元,2021年突破6000亿元。二是财政收入实现大跃升,跨越 “1000亿元”大关。全市财政总收入从2012年的472亿元增长到去年的1123亿元、增长1.38倍,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258亿元增长到去年的675亿元、增长1.62倍。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大跃升,分别跨越 “3个万元”门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57万元增长到去年的6.9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86万元增长到去年的4.36万元,连续18年保持全省第一。 创新发展动能强劲 值得关注的是,嘉兴这十年,创新发展的动能越来越强劲。 大力推进创新发展,研发投入强度(R&D)从2012年的2.3%提高到去年的3.3%,位居全省第二,入选 “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去年荣获全省首批 “科技创新鼎”,今年又成功蝉联。 大力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开启了校地合作共建科创载体的先河。之后,又引进了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中电科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等创新载体,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居全省第三。 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优化人才新政,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26.9万人、比2012年增长50%,人口净流入率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 大力培育高精尖创新主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是2012年的10.2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67.7%、41.4%,居全省前列。 开放活跃的市场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全市拥有规上工业企业6918家,去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33万亿元,居全省第三。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 “一号工程”升级版,巩固提升化纤、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智慧物流、信息技术、检验检测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构建航空航天、现代光伏、泛半导体、氢能等标志性产业链,加快建设长三角核心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近年以来,嘉兴又启动实施了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聚焦数字赋能和节能降碳,打造了一批未来工厂、绿色工厂,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规上企业 “两化”改造全覆盖,推动制造业向更高端、更智能、更绿色迈进。 秀水泱泱均衡富庶 嘉兴这十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2∶1缩小至1.6∶1,倍差在全省最小;所有县 (市)都入围全国百强县,财政总收入都超100亿元,五县两区人均GDP极差为1.28,是全省差距最小的地市之一。特别是,以占全省1/10的耕地面积贡献了1/6的粮食产量,嘉兴仍然是浙江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市, “浙北粮仓”的地位更加巩固。秀水泱泱的生态基底越来越动人。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连续三年获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市和治水 “大禹鼎”,成为全省首个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不出县”的地市,获评全省首批 “无废城市”。 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成为全国第9个贷款余额超万亿的地级市,上市公司达到78家。坚持以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牵引高水平对外开放,近十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项目191个,总投资超亿美元产业项目379个,实际利用外资220.5亿美元,均居全省前列。去年,进出口总额超过3700亿元,列“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第24位。 平安建设实现 “十七连冠”,在全省率先捧回一星平安金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实现全省“九连冠”,全国文明城市实现 “四连冠”。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断擦亮绿色低碳循环城市的 “金名片”。 (马国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