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 热点 河南认定首批9个软件产业园区
日前,为加强软件产业园区的统筹布局和科学管理,加快推动河南省软件产业集聚创新,促进软件产业园区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2年启动了首批河南省软件产业园区申报认定工作。经园区自愿申报、各地审核推荐、专家集中评审、评审结果公示,9个园区被认定为河南省软件产业园区 (第一批)。 入选首批河南省软件产业园区的分别是郑州金水科教园区、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东区)、亿达 (郑州)科技园、国家863中部软件园、郑州天健湖智联网产业园、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洛阳炎黄科技园、新乡市大数据产业园、许昌5G创新应用示范园。这些园区均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等产业特色,入驻企业科技含量高,不少园区还是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近年来,河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企业发展不断加快,形成了以郑州为核心,洛阳、许昌、新乡等地为支撑的产业布局,专用安全芯片设计、移动互联网不良信息检测系统、轨道交通等部分行业应用软件国内领先,并先后引进了华为、腾讯、浪潮等一大批国内知名软件企业。 (林 辉) 甘肃定西出台工业园区改革实施方案 近日,甘肃省定西市出台 《定西市工业园区企业投资工业项目 “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 “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聚焦“要素跟着项目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案》围绕 “最多跑一次”“亩均论英雄”的改革要求,全面推进工业项目审批提质增效,实现“拿地即开工”目标。 《方案》确定,定西市实行工业项目 “标准地”改革范围为定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陇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洮经济开发区、岷县工业园区、通渭工业集中区等5个省级开发区和渭源工业集中区、漳县工业集中区两个市级开发区内的工业园区。 《方案》要求,“标准地”出让要严格按照出让前准备、按标出让、审批服务、按标施建、对标验收及用地评价等流程,坚持市场化配置原则,明晰土地出让标准,以市场化方式选项目、引项目,构建新型招商模式和良好的营商环境。要坚持改革降成本原则,通过深化区域评估、承诺制等改革工作,进一步推进企业投资工业项目审批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费用,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要坚持 “亩均论英雄”原则,明确企业投资工业项目亩均税收等 “硬约束”控制指标,以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完善激励倒逼机制,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要坚持全过程监管,实行 “标准地”企业承诺、信用评价、“技术+”等全过程监管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营造 “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的社会氛围。 (赵玉萍) 安巢经开区力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中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近期,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 (以下简称安巢经开区)联合安徽省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交通银行安徽省分行推出 “园区贷”信贷产品,“园区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现有金融产品 “税融通”“科技创新贷”“成长贷”贷款额度,同时也是首次尝试与辖区外的担保公司合作,有效拓展了担保渠道。 “园区贷”是由区财政出资成立风险补偿资金池,担保公司、银行、开发区按照一定比例风险共担,建立服务对象 “白名单”并动态管理,由银行批量授信,担保机构见贷即保,最快7个工作日即可实现放款,不仅为企业融资的各个环节解绑困难,更提高银行信贷审批效率及企业融资获得感。 “园区贷”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功能和银行服务体系优势,用最具体、最直接、定制化的产品去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问题,真正做到 “精准滴灌”、助企惠企,全面助推安巢经开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邹 竟) 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项目集中开工 9月5日,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 “专精特新”产业园区聚焦高端装备、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项目集中开工。首批开工的山西嘉世达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生产基地、福莱瑞达物流设备科技有限公司5G+智慧物流·智能制造系统生产基地等项目,创新能力强、发展韧性足,进一步为打造优质产业生态、推动区域升级发展积蓄动能。 今年以来,综改区成立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会商协调重大事项,形成协同推动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工作合力。该区规划建设3个 “专精特新”产业园区,新增产业用地3218亩,首期起步用地550亩,布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伏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每个园区规划了具有居住、商务、文体、商业、医疗等多功能的产业邻里中心,结合周边绿地,打造室内外联动共享、功能复合的综合体,为园区企业和员工提供 “一站式、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保障和优质完善的产业生态。 在当日举行的 “三个一批”活动中,该区签约项目13个,总投资145.1亿元,预计年产值381.53亿元;开工项目11个,总投资51.21亿元,预计年产值73.47亿元;投产项目5个,总投资27.71亿元,预计年产值30.98亿元。项目涵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现代医药及大健康、节能环保等领域,产业层次高、科技含量大、带动能力强,为持续强化山西中部城市群南引擎持续增添强劲动力。 (曹 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