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伟大变革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消费品工业迈向中高端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 艳 高效变频压缩机、圆珠笔头等关键部件取得突破,可穿戴智能设备、功能性服装等创新产品日益增多,恶性肿瘤等领域新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当前,我国已建成覆盖面广、结构相对完整的消费品工业体系,有力保障了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的各类民生产品供应。 消费品工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在满足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保障改善民生、吸纳社会就业、扩大外贸出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9月14日召开的“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消费品工业规模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消费品工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何亚琼介绍,十年来,我国消费品工业规上企业数量增加23.7%,达到17.2万家,占全国工业38.5%;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比重达到27.9%,营业收入、行业利润十年来分别增长35%和64.5%;规上企业从业人数约2700万,智能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及整体竞争力持续增强。我国百亿规模消费品企业有150家,轻工、纺织出口额占全球30%以上。我国用最短时间建成全球最大规模新冠病毒疫苗生产线,不仅充分保障国内接种需求,也为支援全球抗疫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年来,消费品生产供给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目前,我国智能家电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000亿元增长到5000亿元,洗碗机、扫地机等新品类家电发展迅速,新型耐用消费品加快进入寻常百姓家。 十年来,消费品品质满意度和品牌认可度稳步提高。消费品工业领域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互联网+”协同制造取得积极进展,个性化定制模式广泛推广。 何亚琼表示,我国现已建成覆盖面广、结构相对完整的消费品工业体系,有力保障了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的各类民生产品供应。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快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三品”战略,不断提升消费品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夯实扩大内需战略供给基础,推动实现我国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轻工大国地位不断巩固 数据显示,2021年轻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16.9%,出口突破9000亿美元;规模以上企业由2012年的9.6万家增加到11.6万家,营业收入由17.6万亿元增加到22.4万亿元,利润总额由1.1万亿元增加到1.4万亿元;形成290个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分布在24个省份,占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40%,成为区域经济支柱。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张晓峰表示,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从三个方面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规划政策引领。“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相继出台轻工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家电、文教体育用品、老年用品等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推动要素资源科学配置。面向 “十四五”时期,联合相关部门出台 《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构建现代轻工业产业体系。 二是深入实施 “三品”战略。组织开展 《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编制推广活动,发布八批共431项升级和创新产品。持续完善标准体系,轻工业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有6000余项,重点产品国际采标率已达95%。发布轻工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施指南,推进品牌培育工作。 三是大力推动优化升级。推动创建1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4个国家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20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十三五”期间74家轻工企业入选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发布实施农用薄膜、日用玻璃、铅蓄电池等行业规范条件,推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全面落实轻工业产业政策,围绕科技创新、高质量供给、产业链现代化、绿色低碳转型、产业生态协调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部际协调和央地联动,加快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张晓峰表示。 纺织产业链自主能力持续增强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介绍,我国是全球最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出口国、消费国,具有完整产业链配套优势,科技创新从 “跟跑、并跑”进入 “并跑、领跑”并存阶段,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加速推进,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竞争力得到持续巩固提升。 在科技创新方面,纺织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强。全行业建设了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机构,在纤维材料、纺织装备、绿色制造等领域突破了大批关键技术,纺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增强。 在生产方式方面,数字化、绿色化技术应用促进了纺织生产方式的变革。棉纺数字化纺纱生产线使棉纺万锭用工由60人下降到15人,化纤智能工厂实现了原料输送、工艺控制、自动卷绕包装乃至仓储的全流程数字化。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纺织生产由大批量向个性化柔性生产转变,满足了小批量、多品种、及时化需求。 曹学军表示,纺织行业在满足衣着用、家用等基本民生需求以外,在产业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产业用纺织品广泛用于医疗健康、环境保护、土工建筑、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航天服、深海绳缆等产业用纺织品在国家重点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国口罩、防护服等产业用纺织品产能迅速扩大,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2021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1935万吨,比2012年增长近一倍,占到全部纤维加工量的三分之一。 同时,纺织行业积极借助 “一带一路”、RECP等机制,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体系,开拓多元化市场。2021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到315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占全球同类产品出口比重稳定在30%以上。2012年以来,纺织行业累计对外投资超过110亿美元,涉及化纤、纺纱织造、服装等产业链各环节,加强了与东南亚、非洲等区域的产能合作,建立多元弹性供应链。 医药产业创新取得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医药工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动力更加强劲,产业创新取得新突破,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为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撑。2021年,医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为4.1%,实现营业收入3.4万亿元,营业收入较2012年增长80.8%。”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介绍。 周健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医疗机构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建设跨领域、高水平的技术攻关平台和产业化成果推广应用平台。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项目,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创新产品产业化聚集,到2025年创新产品新增销售占到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量的30%以上。同时,开展医药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系统梳理医药产业链情况,聚焦薄弱环节,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攻关。 周健介绍,针对药品全生命周期重点环节,在 “十四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总结推广50个以上数字化应用典型场景,支持建设20家以上数字化转型示范工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制造技术融合,提升生产质量控制水平。建设一批高标准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推动企业实施生产过程绿色低碳化改造,实现医药工业绿色发展。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将坚持开放发展,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吸引全球医药创新要素向国内聚集,鼓励国外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药生产基地。引导国内企业通过合作开发、技术许可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切实提高创新效率,以更高水平进入国际市场,为全球健康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