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图网供图)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迎来从 “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作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钢铁产业在这十年间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钢产量稳步上升、兼并重组步伐加快、绿色智能水平不断提高、高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为全球性产业等每一项都令人引以为傲,我国钢铁行业交上了一份 “亮眼”的成绩单。
我国钢铁工业已经今非昔比,不仅悉数突破了制约自身发展的诸多技术瓶颈,更初步走出一条高性能—低成本—减量化—低排放—可循环钢铁材料技术与产品支撑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路子。再过10年,我国钢铁行业一定会占据世界高端地位、稳居一流水平,将率先实现现代化,从而助推整个工业实现现代化。
运行和结构调整呈现良好态势
回眸过去十年,我国钢铁业发展不变的是作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的稳固地位。自1996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跃居全球第一以来,我国已连续26年稳居全球钢铁生产和消费首位。变的是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企业效益等不断优化提升,特别是经历去产能 “刮骨疗伤”,我国钢铁业告别粗放式发展的老路,逐步走上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的新路。一是实力跃上新台阶:产业提质增效、产品水平更高、自主可控能力更强。二是韧性得到新提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钢铁业结构更优、效率更高、底盘更稳。三是发展迎来新局面:未来要努力克服资源环境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四是继续做好优化供给:我国钢铁总体产能已经足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不需要也不应该继续扩大 “总盘子”,而是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去产能成果。
我国钢铁行业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产量占比50%以上,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包括各类重大工程、航天航空、军工海工等,近几年每年出口0.5亿-1.1亿吨钢材,进口0.1亿-0.2亿吨钢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粗钢产量一直处于稳步上升阶段,但是自2016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各有关方面持续推进钢铁行业去产能,并开展一系列钢铁去产能 “回头看”、压减粗钢产量等工作,引导钢铁企业摒弃以量取胜的粗放发展方式,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在各方举措的影响下,我国钢铁行业运行和结构调整呈现良好态势,去产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出现了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产业集中度低问题。因此,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国家不断制定和实施策略,推进我国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步伐。原有宝钢和武钢联合重组为中国宝武,成为世界第一大钢企,后有鞍钢牵手本钢成立鞍本集团,组建成为国内第二大、世界第三大钢铁企业,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步伐逐步加快。
实现从 “跟跑”向 “领跑”的转变
我国钢铁行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管理及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钢铁装备是世界一流水平,钢铁从业人员及科技力量是世界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钢铁行业产品技术不断创新。从超强 “海工钢”到高强 “汽车钢”,从高端 “核电钢”到 “高温合金” “钛合金”,我国汽车用钢、大型变压器用电工钢、高性能长输管线用钢、高速钢轨、建筑桥梁用钢等一批钢铁产品相继进入国际第一梯队,第三代高强度汽车钢、高钢级管线钢等产品实现从 “跟跑”向 “领跑”的转变,22大类钢铁产品中19类自给率达到100%,其他3类超过98.8%,保障了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实施。
绿色低碳深入推进。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我国钢铁企业从加强技术创新、革新生产工艺、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入手,探索出了一条深度脱碳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截至2021年年底34家钢铁企业完成了全工序的超低排放改造、11家钢铁企业完成了部分工序的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进展情况公示、220多家企业约5.6亿吨粗钢产能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智能制造成就亮眼。我国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水平正在高速提升,目前宝武、沙钢、南钢等企业已经建立起 “黑灯工厂”、智能车间,实现24小时无人化、少人化运转。鄂钢、山西建龙、鞍钢股份鲅鱼圈、马钢、中天钢铁等多家钢企都已投入一键炼钢系统,迈出了智能化发展的关键一步。不少钢铁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场景融合应用,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一带一路”海外建厂。我国钢铁行业不断践行 “一带一路”倡议,从资源开发到钢铁产能合作以及加工配套服务,与世界钢铁行业深度交融,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一方面积极 “走出去”获取国外矿产资源,一方面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和产业布局。截至2021年,我国与 “一带一路”国家钢铁国际产能合作的钢铁投资项目约25个,钢铁工程建设项目约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