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制造 四川打造五大工业文化品牌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 艳 工业文化建设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制造大省四川将如何弘扬工业文化、传承工业精神,助力四川制造强省和文化强省建设?近日,四川省经信厅等多部门研究制定了 《四川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 《行动方案》),对推动该省工业文化繁荣发展进行了谋划部署。《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四川全省工业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完善,工业文化载体更加丰富,文化赋能 “四川制造”水平显著提升,重点培育打造具有浓郁 “工业风、文化范、四川味”五大工业文化品牌,即: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工业 (企业)博物馆5家,争创国家工业遗产10家,评选川渝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20家,创建主题鲜明、特色明显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0家,打造体验式、互动性工业研学基地10家。 推进 “文化+制造”融合发展 《行动方案》提出,要大力弘扬四川工业文化。充分发挥 “两弹城”、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中航工业航空三线博物馆、广安三线工业遗产陈列馆、夹江核动力博物馆、川矿记忆陈列馆等各类展馆作用,大力弘扬 “两弹一星”精神、“三线建设”精神丰富工业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激励四川工业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进一步挖掘利用三星堆、金沙等巴蜀文化,酿造、丝绸等民族工业发展,三线建设、抗战内迁、国家重大项目布局等四川工业跨越发展历程、工业遗产蕴含的文化和精神价值,传承弘扬四川工业承载的峥嵘岁月与时代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增强四川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动力。 此外,充分发挥四川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大力实施 “文化赋能”行动,推进 “文化+制造”融合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在产品研发、创意设计、品牌打造等方面充分汲取优秀中华文化养分,进一步丰富 “四川制造”文化元素,不断提升 “四川制造”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赋能增强 “四川制造”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推动建设四川省工业博物馆 《行动方案》提出,要健全工业文化发展体系。具体来看,包括建立工业文化基础资源库、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以及谋划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在建立工业文化基础资源库方面,推动开展四川工业文化资源普查,梳理和挖掘工业遗产、工业旅游、工艺美术、工匠精神和专业人才等资源,摸清数量、分布和现存状况,强化建档登记。支持行业组织研究制定标准规范,加强四川工业文化产业的市场监测和经济运行分析,发布工业文化研究报告,推动建立多品类、具有良好移植性、扩展性、开放性的工业文化基础资源库,适时发布四川工业文化资源名录,推动工业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放共享。 在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方面,推动各地探索多种模式,打造一批体现时代记忆、展示发展成果、蕴含现代元素、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征的城市工业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工业档案馆、工业设计展示馆、工艺美术展览馆、企业博物馆和历史名人事迹陈列馆等,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工业博物馆体系。探索建立工业博物馆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机制,发布工业博物馆名录,鼓励各类工业博物馆参加定级评估。充分运用虚拟现实、互动影视等数字技术和现代展陈理念,提高博物馆的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参观者的体验感、参与感、互动感。 在谋划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推动建设四川省工业博物馆,集中展示四川工业改革发展、创新实践,特别是现代工业发展历程,展陈四川承担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推进 “三线建设”、制造强省建设、服务支撑国防建设和经济安全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创新发展情况。 建立完善四川工业遗产目录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载体。在强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上,《行动方案》要求,深入实施工业遗产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力度,建立完善四川工业遗产目录。积极组织有关地区和单位申报国家、省级工业遗产,鼓励公民、法人和社会机构通过科研、科普、教育、捐赠、公益活动、工业旅游、设立基金等多种方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各项工作。支持各地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与城市有机更新、企业转型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新业态新模式。 同时,充分利用四川工业遗产资源,进一步挖掘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开发具有生产流程体验、历史人文与科普教育、特色产品推广等功能的工业文化项目。鼓励利用工业遗产资源按程序依法依规建设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研学基地、主题公园、创新创业基地等,培育工业设计、工艺美术、数字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科技文化融合等新业态,推动工业 “生产锈带”向 “生活秀带”转变。积极推动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支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专业服务机构发展,提升四川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水平,打造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 “新样板”,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鼓励和支持从事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培育打造工业文化新经济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