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效发挥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2月2日,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指出,2022年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迎难而上、奋力作为,陕西省工业持续稳定增长,增速取得了全国第七位的好成绩,为全省经济稳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工业持续稳定增长的具体表现 “稳中加固”主要表现在:2022年,陕西省工业运行稳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增速高出GDP增速2.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特别是汽车产量从2021年全国第13位跃升至第8位。现代服务业增势向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6%。 “稳中有进”主要表现在:2022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位居第七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12.2%。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20.3%,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幅提升。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2.9%。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15.5%、节能环保产业增长15.2%、太阳能发电量增长14.3%。 “动能集聚”主要表现在:2022年,陕西省工业投资增速达到2020年以来最好水平,代表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0.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2%,较2021年提高0.9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3.1%,高于GDP增速8.8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1.44倍、生物产业增长15%。 总结2022年工作发现八个亮点,一是全年增速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二是重点医疗防疫物资保障有力有序。三是产业链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四是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五是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六是 “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持续深化。七是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八是党建工作全面加强。 开拓新局面的具体思路 2023年,陕西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确保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建设 “增长稳、产业强、技术新、效率高、有活力”的陕西现代工业体系,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运行监测服务,确保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二是以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引领,增强产业链竞争力。三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四是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切实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五是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会议强调2023年,陕西省坚持以链长制为抓手做实做优做强制造业,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不断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同时,陕西省加快能源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巩固能源产业优势地位,有效发挥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 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核心位置 陕西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以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以开放积蓄发展势能,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赵东表示,陕西省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核心位置,全力建好用好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聚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 “一个主体”,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上下实功。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顶层设计,在统筹规划和政策保障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全要素政策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高技能专业人才、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等“三高”人才队伍。进一步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让企业创新创造源泉充分涌动。 二是聚焦 “两个重点”,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上出实招。围绕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聚焦 “项目、平台”两个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谋划 “增量项目”、推进 “存量项目”,组织实施技术改造、转型升级、能力提升、成果转化等重大科技项目。统筹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以产业创新平台为引领、企业创新平台为核心、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创新网络不断提速、提质、提效。 三是促进 “三个提升”,在浓厚企业创新氛围上求实效。紧盯指标促发展,结合陕西省工业企业创新工作实际,着力提升全省工业企业 “研发投入强度、新产品产值率、研发活动覆盖率”三项指标,打造重视创新、竞相创新的良好环境。强化靶向施策,针对企业创新薄弱环节制定政策措施,加强落地见效,补齐短板弱项;强化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企业研发、平台、产品等创新活动支持力度。强化部门合作,多向发力,建立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市场带动的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四是实施 “四个工程”,在推进 “两链”融合上用实劲。围绕23条重点产业链打造,强化需求牵引,突出应用导向,组织开展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四大工程,推动企业创新与产业发展 “同频共振”,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 “卡脖子”技术攻关工程,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 “揭榜挂帅”协同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 “卡脖子”问题。实施 “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产业技术等方面实施一批强基项目,促进 “一条龙”示范应用。实施 “三首”工程,推进首台 (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商业化推广应用。实施 “精品制造”工程,每年组织企业开发 “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产品1000项,遴选 “工业精品”100项,加快创新产品迭代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