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势聚能 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三位部长亮相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全国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6%,十年来我国重点城市PM2.5浓度累计下降57%……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 “部长通道”开启,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问题,说成绩、晒数据、亮思路,传递出开局之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 稳重点 促高端 保优势 工业经济处于回升向好态势 作为亮相 “部长通道”的首位部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介绍了制造业发展、传统产业提升、5G新基建建设等相关情况。 “2023年,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有不少有利因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会进一步释放经营主体活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释放产业升级动力,工业经济有望回升向好。”金壮龙表示,从经济运行态势分析,2023年1月、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都在50%以上,说明制造业处于景气区间。同时,从企业用电、用工、物流等指标分析,我国工业处于回升向好态势。 稳住电子、汽车、钢铁、有色、石化等重点行业 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各地区、各部门同心协力、攻坚克难,我国工业经济总体回稳向好。金壮龙介绍,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了40万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3.6%,工业在宏观经济大盘中的 “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在整个GDP中占27.7%,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金壮龙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促进重点行业增长。我国工业行业中有一部分行业规模比较大,占GDP比重在1%以上的如电子、汽车、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对稳增长十分重要,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稳住重点行业。 第二,加大投资。我国 “十四五”规划已经部署了很多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要实施好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推进产融结合,鼓励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同时,做好外资项目服务和保障工作,鼓励外资扩大在华投资。 第三,扩大消费。要稳住新能源汽车大宗消费,继续开展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推动制造业 “三品”行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第四,发挥地方积极性。 “2023年有个好现象,就是各个地方对制造业投资进一步加大,因此要鼓励工业大省勇挑大梁,支持各地加大制造业发展,为稳增长多作贡献。”金壮龙说。 促进传统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金壮龙认为,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工信部正在加强顶层谋划,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指导意见,大的方向是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使我国传统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在高端化方面,一手抓基础支撑,一手抓高端装备引领,也就是说一个 “顶天”,一个 “立地”。 其中,重点实施好两大工程:一是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突破一批基础元器件、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二是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要在大飞机、工业母机、深海装备、医疗装备、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标志性的重点产品。 在智能化方面,实施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打造一批智慧供应链。 在绿色化方面,总体上是 “1+4”。 “1”即总方案,工业领域碳达峰方案;“4”即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都制定了碳达峰方案。 “建、用、研”并举 保持5G良好发展势头 5G是新基建之首,社会公众对5G带来的改变充满期待。金壮龙介绍说,我国移动通信走过了2G跟随、3G突破、4G同步、5G引领的发展历程,已经进入5G时代。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5G发展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在基础设施方面,以5G基站为例,我国已经建成了超过234万个5G基站。在应用方面,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超过了5.75亿用户。在行业应用方面,我国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一半以上用了5G,如在采矿、港口、电力、大飞机制造等利用得比较好。 金壮龙认为,下一步,重点是保持5G良好发展势头,具体举措用“建、用、研”三个字概括。 “建”就是多建基站。2023年我国将新建开通5G基站60万个,总量将超过290万个基站。 “用”就是扩大5G应用。要实施 “5G+”行动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计划 “十四五”期间建1万个以上的5G工厂。 “研”就是加快6G研发。工信部正在总结推广5G经验,支持产业界组建了6G推进组,即代号 “IMT-2030(6G)推进组”已经在开展工作。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 推进基础研究 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6%,与全国研发投入相比增速更快;支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要努力形成一种生态;ChatGPT作为一个大模型,有效结合了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 在3月5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一场 “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围绕基础研究、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热点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成体系布局 成系统推进基础研究 政府工作报告说,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 “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6%,与全国研发投入相比,基础研究投入增速更快。”在答记者提问时王志刚介绍,基础研究属于科技创新全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也应该进行顶层设计。 “我们发布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同时围绕加强基础研究在创新环境建设、人才评价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王志刚说。 建成 “中国天眼”FAST、稳态强磁场、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在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人工合成淀粉、纳米限域催化等方面取得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近年来,我国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快速提升,推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成就。 “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通过基础研究才能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变未知为已知。”王志刚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一是加强由好奇心驱动,进行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二是加强由国家战略目标驱动,进行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三是加强市场驱动,进行应用型基础研究。 “这样使得基础研究成体系布局、成系统推进,使我们的基础研究与国家战略、国家发展目标真正结合起来。”王志刚说。 加大对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 党的二十大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出明确部署。企业从“技术创新主体”转变为 “科技创新主体”,表明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主体,要解决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科学研究主体。”王志刚说。 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过四分之三,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8万亿元,企业购买占比超过80%。 王志刚表示,只有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不仅仅是成果应用的主体,才能使企业从源头全过程参与,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都能发挥主体作用。 “下一步,科技部会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王志刚说,不论国有、民营、大中小微企业,只要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以科技来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科技部都会全力支持,而且在权利、机会和规则三个方面平等支持。 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ChatGPT是近期国内外市场高度关注的话题,国内多家企业也相继宣布有相关业务布局。“ChatGPT之所以引起关注,在于它作为一个大模型,有效结合了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部长通道”上,王志刚在回答记者有关提问时举了两个生动的例子:“同样一种原理,在于做得好不好。比如发动机,大家都能做出发动机,但质量是有不同的。踢足球都是盘带、射门,但是要做到梅西那么好也不容易。” “总的来讲,人工智能是大方向、大领域,它的影响绝不仅仅在科技领域本身。”王志刚表示,希望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能更好进步,为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 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 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 “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对生态环保领域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黄润秋表示,我国是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约束性强。要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走大量排放污染物、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低水平粗放式的发展道路,是行不通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也不可持续,因此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黄润秋说,十年实践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他表示,在理念上,我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道路和路径选择上,我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方法上,我国强调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 “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黄润秋说,下一步,要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黄润秋说,近十年来,我国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污染物排放持续大幅度降低。实践表明,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他表示,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既要支撑服务保障好经济平稳运行和发展向好,也要守好生态环境底线,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去年生态环境部本级审批180个重大项目,涉及投资1.9万亿元;指导地方审批12.3万个项目,涉及投资23.3万亿元,为稳经济、促发展作出了贡献。 黄润秋说,要继续强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评要素保障,守住 “三条底线”,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线,依法依规的底线,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向好、不能变差的底线。同时,把好 “四道关口”,即环评审批准入关、排污许可关、监督执法关、督察问责关。 他表示,要重点关注 “五类项目”,即涉 “两高”项目、生态敏感项目、中西部地区承接排放比较高的产业转移项目、涉圈水圈地的公园类项目以及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严格审批管理。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历程上打下中国烙印 黄润秋表示,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国际社会对中国作为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COP15)主席国特别关注。 2021年10月,我国在云南昆明召开COP15第一阶段会议。去年12月,我国领导和推动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成功召开。 他介绍,第二阶段会议最具历史性、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就是推动达成了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及一揽子配套政策措施,包括资金机制,即明确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资金,还包括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落地的机制。 他表示,这些成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蓝图、设定了目标、明确了路径、凝聚了力量,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这也是中国首次作为主席国领导和推动联合国环境领域重大议题谈判取得成功,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历程上打下了深深的中国烙印。”黄润秋说。 在谈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供全球借鉴的经验时,黄润秋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同时,我国创设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陆域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