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新风向 国企改革应创新资本战略与科学治理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赵锡军
■ 裴金钢 今年全国两会出台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 “推动国企聚焦主责主业优化重组、提质增效”。为此,本报就未来国企改革难点及对策问题,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赵锡军。 赵锡军认为,在新发展阶段,国企改革需找准新定位,瞄准新方向,扛起新使命,深化科学治理,只有这样才能为保障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安全发展起到压舱石作用。 中国工业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同时两会强调国企改革聚焦主业主责,提质增效。对此,您如何解读? 赵锡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围堵中国,使得中国外部环境出现了很大不确定性,为中国经济的安全运行带来巨大挑战。 从去年的二十大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今年两会,党和国家一直强调,要统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安全问题。国企改革围绕国家经济的安全发展问题进行布局事关国家战略成败。 在新时代的新发展阶段,我们党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旧有模式即将发生根本变革:创新驱动、环境可忍耐、可持续、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国企改革必须按照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模式进行完善提升。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上,尤其是在解决就业问题、收入问题、共同富裕问题、经济安全问题上,国企责无旁贷,应该成为主力。 比如,在保证经济安全方面,如何解决关键技术的 “卡脖子”问题就是国企无可脱卸的战略重任之一。 过去,我们强调更多的是规模,要把国企做大。现在,我们发现,企业把营收规模做大比较容易,但却很难做强。 为追求规模化发展,企业拼命借债,导致了高杠杆,而高速扩张又导致过剩产能与高库存。国家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方针,现在仍未过时。 在过去三年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国企承担了高昂的社会和经济成本,库存进一步推升,杠杆进一步加重,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因素日益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国企如何解决自身的安全发展问题,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国内外竞争,服务好国家的安全发展目标,这些都是国企改革需要考量的战略要点。 中国工业报:在新时代的新发展阶段,您认为中国过去那种买全球卖全球的发展模式是否还成立?国企的未来发展应该注意什么? 赵锡军:改革开放以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东南亚国家的发展战略类似:两头在外。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有弊端。我们买全球卖全球,承担了太多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 目前,有很多国企从事国际贸易业务赚了很多钱,但始终没有核心技术,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也很难进入产业链高端,极容易被别人卡住脖子。因此,国企改革未来应该特别强调高质量发展、自主创新、自立自强。 中国工业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国企聚焦主责主业优化重组”。您认为,哪些领域适宜鼓励资本重组,创造开放共赢格局? 赵锡军: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投身国际市场,创造机会发展自己。 国企尤其要明白自己的使命与战略重点是什么,如何才能结合自身优势,达成主业使命,担起主业主责,这就需要企业家必须具备高度的战略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深化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企业该独资要独资,该资本联合也要搞资本联合。总体看,适宜资本联合的方向有两类。 一是增量市场。比如,拓展国际新项目,通过资本纽带,可以汇聚更强大的资金、更优质的人才,还能融进更高效的管理模式,合资混改可以实现更大共赢。 二是存量市场中需要提质增效的项目。比如,美国市场现在对国企进入有诸多限制,我们的民企又缺乏竞争力。怎么办?在全球范围内搞多元资本大联合就是很好的路径。 中国工业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还重申了乡村振兴战略。为此,国企改革在市场方向规划上应注意什么? (下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