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用好平台 促进“数实融合”深度发展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张 楠 作为工业互联网的中枢,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实现数据汇聚、建模分析、知识复用、应用创新的重要载体,现已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 “建好用好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势在必行且时不我待。”在日前举办的2023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平行论坛上,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合作中心秘书长李炜如是表示。 推动数实融合的硬支撑 随着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规模持续壮大,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深化,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加强,已经成为数实融合的有力支撑。 截至2022年底,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家,重点平台连接设备超8100万台 (套),工业APP数量已超过60万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于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超过58.6%,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77%,有效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带动制造业增加值1.87万亿、新增就业人数超过41万人。 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管理、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六大新模式新业态,突破传统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不断推动转型方式从单点应用向综合集成转变、从生产外围环节向高价值环节延伸,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设备运维等全价值链覆盖,推动生产模式变革、组织管理创新。 开源生态建设不断发力,一批自主可控工业软件企业加速孵化,围绕工业企业应用场景,提供丰富的解决方案。国产数据库适配方面,目前国产数据库已突破200款,大多数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具备主流国产数据库的适配能力。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数据库的国产化替代正在加速工业数据要素高效、可靠地发挥价值。 促进聚合发展的方法论 2022年,我国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566亿元,带动云网边端一体化的发展,推动边缘计算、低代码开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迭代优化与聚合,加速工业软件云化,有效促进对制造业转型赋能。李炜认为,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聚合发展提供了方法路径。 在应用场景上,平台聚合多项新技术,推动面向场景的融合应用,赋能场景日益丰富,已广泛用于工业生产的各单元、各环节。在垂直领域上,平台搭载各项新技术不断深耕,有力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确保产业链供应链顺畅运行。在新兴技术上,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与工业生产各个环节融合创新,面向工业场景提供智能解决方案;积极布局大模型领域,MaaS(模型即服务)成为新的业务服务模式,能够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与业务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提升赋能成效。 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在市场的选择和价值的推动下,源于传统制造企业、信息和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以及软件企业诞生出了若干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 “双跨”平台已达到28家,从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推动制造业企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在李炜看来,这些不同发展基因的平台多角度推动高质量发展。 源于传统制造企业生长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立足行业知识沉淀和工业基因,激发着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深耕传统制造业工业场景,通过对大量行业经验和工艺进行模型化、软件化,实现工业知识的沉淀、复用和重构,推动建立全新产业生态。 源于软件企业生长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立足信息技术优势和互联网基因,催生着制造业数字化升级改造。依托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优势,与工业机理模型融合创新,为制造业工业场景提供云化软件集成服务。 源于信息和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兼顾软硬件研发,加速着企业数字化迭代。为制造业工业场景提供信息和通信设备生产运维服务,在云网边端软硬一体能力建设和产品价值上不断积累优势。 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打造多元化解决方案。对于大企业而言,面向碎片化的工业场景需求,以及差异化和个性化程度高的特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多通过项目制方式,定制化开发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通过订阅制模式提供轻量化应用,降低中小企业使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成本,有效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未来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展望未来,李炜认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成为打造核心技术不断创新的新高地。 一方面,平台架构不断推动创新提升。技术架构的演进是不断追求更高效、更灵活和更可靠的过程。当前大多数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从微服务架构阶段向云原生阶段迈进,打破信息化时代信息系统烟囱林立状态,以期解决企业全局优化的需求与碎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IaaS继续向智能化、自动化、弹性化方向发展。PaaS更加关注基础领域底层技术支撑能力。MaaS在新业务领域不断扩展延伸。 另一方面,数据价值持续积累释放。平台从数据资源积累沉淀向行业机理深挖发展,工业数据应用不断催生数据要素市场完善交易机制。2022年,我国发布了 《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提供了数据要素挖掘的纲领要求。截至2022年底,各地运营的数据交易机构超过40家,数据确权平台开始建立,运营模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数据交易以数据使用价值流转为发展方向,不再自限于数据本身的转移占有,呈现多元化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