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 (左二)、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等在北京通信展现场调研新技术、新业态。
■ 郑大海
6月4日,第31届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在京召开。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在开幕式表示,工信部将加速信息技术赋能,进一步丰富拓展5G应用场景,深化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同时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抢占未来发展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作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
金壮龙指出,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化发展,提升5G、千兆光网覆盖深度广度,纵深推进电信普遍服务,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发展,夯实数字经济发展新底座。加速信息技术赋能,进一步丰富拓展5G应用场景,深化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持续增强移动通信、光通信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前瞻布局下一代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抢占未来发展新优势。深化全球开放合作,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发展环境,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打造互利共赢新生态。
5G创新引领发展
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得益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我国5G产业在标准专利、网络建设、设备制造、应用创新等方面形成了系统领先的优势,实现了从1G空白、2G追随、3G突破、4G并跑到5G领跑的跨越。
我国在2019年6月正式发放5G牌照,率先实现5G规模化应用,工信部等主管部门相继推出一系列政策工具,加快推进5G建设和应用发展。
中国通信运营商将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作为最重要的主责主业,坚定不移加大5G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推动5G赋能千行百业。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截至去年底,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31万个,全国110个城市达到 “千兆城市”标准,千兆网络具备覆盖5亿用户家庭的能力,移动互联网终端数已经达到了18.45亿,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在强大数智网络基础设施支撑下,我国数字经济稳步增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目前5G已经覆盖中国所有县城城区,网络部署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5G开始进入投资回报期。
中国移动总经理董昕介绍,到目前为止,中国移动开通5G基站超过160万个,千兆宽带覆盖了3亿户的家庭,服务器总算力超过8EFLOPS,总连接数突破30亿。中国移动牵头5G国际标准将近200项,申请专利4100多项。目前是居世界运营商的第一阵营。
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介绍,在2023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向全球分享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5G网络共建共享的中国经验,在国际社会上收获热烈的反响。“国外监管机构表示想为,不好为;国际运营商表示想学,学不成。”刘烈宏表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
5G应用走深向实
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引领性技术,是新型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魏然说,“当前我国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推动5G独立组网规模商用,以重大工程应用为牵引,支持在工业、电力、港口等领域实现网络覆盖,助推行业创新融合应用。特别是在行业范围的广度上不断拓展,在深度上应用不断走深向实。”
当前5G行业应用进入快速成长的关键期,在工业、电力、港口等领域实现规模复制。据中国信通院统计数据显示,部分龙头企业的5G应用占比超60%,其中,全国3000座在产煤矿约占比13%;全国50强钢铁企业占比高达62%;全国25个沿海港口占比约92%,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占比约32%。
魏然表示,5G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及 “双碳”战略成为重点;助力煤矿解决安全问题成为核心,支撑工业制造提质增效效果逐步凸显;助力推动港口无人化、数字化建设;助力跨区域医疗资源协同的价值逐步显现;还助力智慧城市提升管理能力及服务水平。
5G发展应用,不仅拉动ICT产业的增长,还撬动信息消费的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产生显著的溢出和倍增效应。目前,5G应用覆盖52个国民经济大类,跑出了5G发展的中国加速度。
5G消费未充分体现
邬贺铨说:“5G能力还没能带动杀手锏级的消费,在消费应用上还没有充分体现。”他认为,现在5G的能力在满足应用需求上还有不足,所以发展5.5G来破局是合理的。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中国通信运营商与产业界都在积极拥抱5.5G,在今年电信日期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长沙等多地运营商都发布了5.5G创新实践,覆盖了智慧人联、智慧物联、智慧车联等多个领域,万兆城市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成长。
近年来,5G发展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加快推动5G技术的迭代创新,才能进一步引领5G产业的创新发展。
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表示,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根本在于创新,关键在于技术突破,要深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着力实现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