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要解决两大难题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题中之义。金融如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体布局中找准自身定位、把握职能职责,保持金融稳定,构建更加适配新发展格局的金融发展模式,全力服务好中国式现代化,成为重要课题。6月29日,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 “中国式现代化新金融服务”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表示,实现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要解决两大难题。一是金融体系要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张晓晶指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突出竞争中性,继续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推动金融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金融部门治理结构的优化。 二是金融体系如何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张晓晶指出,破题关键在于要意识到 “金融是面向未来的”。资本价值取决于未来预期,“现在的经济不过是未来的资本化”。科技也是面向未来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金融就是给风险定价的,这两者有着天然的结合点,因此需要用预期来决定资产价值。金融体系以及监管机构要接受这种认识论上的革命,支持科技创新,让 “耐心资本”与 “风险资本”齐头并进。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激励企业创新需要 “宽容”的金融市场。一是对失败的高度容忍。研究发现,领投的风险投资对失败容忍度越高,被投企业上市后的创新数量和质量越好。二是长期的机构投资者。三是不特别频繁的信息披露。四是更开放的资本市场。研究发现,当一国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开放以后,其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以及创新企业的数量都会大幅度提升。五是更加稳定的宏观政策导向。宏观政策的不确定、不稳定对企业创新有重要负面影响,激励创新必须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针对性,不能变来变去。 金融如何以高质量发展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周景彤认为,应打造金融助力科技创新的新模式,变革风险管理理念。 周景彤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对金融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这个要求相比,还存在短板或不足,如金融总体上大而不强,金融与产业融合互动不足等。 周景彤认为,应打造金融助力科技创新的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金融服务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在周景彤看来,围绕体制机制如何突破,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变革风险管理的理念;根据科创企业专利技术等软资产丰富的特点,开展科技信贷、知识产权抵押等金融产品的创新;加快投贷联动等方面业务的发展和完善。 周景彤坦言,目前中国在跨境金融方面的全球性布局相对不足,复杂金融产品供给相对有限,配置全球金融资源能力相对不足,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相对比较弱,防范重大风险的能力也有待提高。未来在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这些领域的短板要迎头赶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