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并进 专家热议汽车动力系统创新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 艳 当前,中国引领的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新产品新技术加快研发运用,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快速持续升级。作为支撑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核心部分,动力系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是未来汽车零部件发展的重中之重。 7月13日,第十五届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年会在青岛召开,与会专家聚焦围绕新能源动力系统及关键零部件领域,包括动力总成、发动机、变/减速器、电机、电控等高附加值关键部件的技术创新进行深入探讨。 统筹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协调发展 目前,电驱动系统已经进入高压、高速、功能融合、智能化、数字化开发等全方位、深层次的迭代创新阶段;混合动力系统性、深层次的技术创新也进行得如火如荼;驱动电机除在高速、高压、扁线、油冷方向深耕之外,还在新型电机、材料及工艺、热管理及系统优化等方面蓄力技术突破;商用车动力系统为践行 “双碳”战略,布局基于应用场景和资源多元化技术路线的探索。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认为,当下,“新四化”正给全球汽车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汽车动力系统的转型升级无疑是其中的关键。 今后,动力系统要如何 “转”?付于武建议,需要坚持长期主义,在继承上发展;要高质量绿色发展,尊重创新,尊重团队,尊重人才;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保证产业的安全和高质量发展,还要推动产业链瓶颈技术的全面突破,切不可盲目自信。在坚持纯电驱动发展战略的同时,统筹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协调发展。 汽车技术路线呈多元化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技术路线变化趋势具有多元化、政策驱动和消费决胜等特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顾问、会士,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FISITA终身名誉主席赵福全表示,企业需根据车型、能力、品牌定位平衡好法规、成本和市场需求关系以确定技术路线。 赵福全认为,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市场较大,纯电动汽车目前在多方面存在局限,插电式混动汽车因成本、驾乘体验和无里程焦虑等优势,在2035年前有很大发展空间;在动力电池创新方面,涉及结构、材料和制造,三者彼此相互影响且未来均有优化空间,尤其在新材料推出前,结构和制造工艺创新是提升电池技术的关键推动力;在电驱动系统发展趋势方面,未来电驱动的高度集成不再是简单的机械方案,电力电子集成、多物理场耦合和软硬件融合应用是方向,主机厂应思考如何建立电驱动系统的 “硬件+软件”的核心能力。 三电新技术创新迭代加速 随着新能汽车的迅猛发展,其销量大幅攀升,销售区域迅速扩大,使得新能源汽车在动力经济性、环境适应性、智能化等方面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行业内电池、电机、电控等三电新技术创新层出不穷、迭代加速。 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凌和平介绍,比亚迪从纵向和横向创新两个角度提出了从单点创新到集成创新的研发思路,率先开发了电动车专属e平台,开发了高性能电驱动系统。“e平台的电驱动系统开发,深耕高功率密度扁线油冷电机,高效率sic电控等技术创新,并突破了基于一体化热管理和升压充电技术的功能融合,以及电驱动系统与整车的控制融合技术,实现了行业首创的高集成度创新设计。”凌和平说。 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则打造原力电动、高效率、高压、强动力的超集电驱;并建成多条电驱总成的智能制造产线。该公司动力开发部总经理李宗华表示,目前电动化浪潮势不可挡,为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爆发式增长,提升新能源汽车综合竞争能力,电驱技术将朝着高压化、集成化、小型化和标准化等方向发展。 嘉实多全球传动油液&先进电气化油液产品研发总经理ThorstenDavid认为,目前电动化转型面临的最大阻碍仍然是来自续航里程、充电、价格等方面的挑战,而电动车变速箱油技术的创新开发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低黏度电动车变速箱油技术具备提升电驱变速箱传动效率和电机冷却效率的巨大潜力,但油品粘度的下降会带来油膜变薄、摩擦磨损增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仅靠降低粘度的方式会遇到效率提升的瓶颈,而且粘度下降对齿轴等硬件保护的性能提出更大的挑战。”ThorstenDavid介绍,嘉实多基于全面的本地和全球技术资源,可以针对不同电驱变速箱硬件设计的特点和需求,独特设计低黏度油液配方,充分发掘其对效率提升的最大潜力,同时提供平衡出色的硬件保护性能,帮助电动车高效平稳运行。 华为数字能源智能电动产品线副总裁陈伟表示,极致高效、极致融合、驾控安全将成为未来动力总成发展创新的重点方向,经过几年发展,SiC总成、IGBT总成效率分别提升到92%和90%。 “随着SiC、超导铜线、镜面磨削齿轴等技术成熟,总成效率将进一步提高,配合超充及4C电池普及彻底解决续航焦虑。同时,X合一技术已经获得行业广泛认可,未来将从分立部件简单集成走向域控、芯片、功率、功能四个维度的深度融合,配合平台化软件开发平台,提升整车产品力。”陈伟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