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后补贴时代:购置成本劣势加剧 新能源化亟须提速
■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 娜 当乘用车的新能源化成为主流趋势,过去被燃油车牢牢占据的商用车市场,也开始在新能源赛道上加速前进。 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新能源商用车同比增长7.7%,渗透率11.3%,比去年同期增长1.6个百分点。不过,相比新能源汽车36.1%的零售渗透率,差距依然明显。 “多重因素仍制约着新能源商用车发展,包括推广高度依赖于政策,换电标准体系不统一、专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多技术路线发展的战略选择压力等。现阶段,亟须突破制约新能源商用车发展的瓶颈,推动新能源商用车大规模发展。”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如是分析。 取消购置补贴扩大经济性缺陷 后补贴时代,新能源商用车亟须持续性推广政策。 数据显示,新能源商用车的购置成本是燃油车的约1.5-3倍,补贴退出后,新能源商用车的购置成本劣势加剧,新能源商用车的整体拥有成本 (TCO)持平仍需一段时间。 “应看到,经济性是核心。取消购置补贴扩大了新能源商用车的经济性缺陷,影响了用户替换的积极性。”张永伟提醒,“新能源商用车对政策依赖度较高,存在路权引导不到位、区域协同缺乏等问题。不同区域对新能源商用车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同,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差距也在逐步扩大。” 在张永伟看来,商用车新能源化需要制定针对性的路径和政策体系。应充分考虑到商用车的特殊性,针对性的设计电动化路径和政策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复制乘用车的相关经验。 场景和车型的多样性决定了新能源商用车必须走多元化的技术路线。 “宜电则电、宜换则换、宜氢则氢、宜混则混、宜醇则醇。应因地制宜地推动不同技术路线和车型在相匹配地场景和区域率先完成新能源化,例如在城市物流场景推广纯电物流车,在矿山、短场景推广换电重卡,在干线和冷链场景推广氢燃料电池重卡等。”张永伟建议。 产品路线上,不少新能源、智能化产品创新提速。 “应加大在新型电子电器、一体化底盘、滑板底盘、固态电池、液氢、碳化硅等新技术领域的创新投入,通过掌握具有前瞻性、独创性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获得竞争优势。要注意,要基于场景需求推动商用车研发、制造的智能化、平台化、轻量化和模块化,加速创新。”张永伟表示。 做好智能化与新能源化 “两化”同步,商用车新能源化提速还应在减人上做文章。 “相比乘用车,商用车场景相对固定,行驶范围和路线较确定,整体形式环境较简单,边界情况相对较少。智能化商用车在港口、矿区、机场、园区等封闭场景已经得到大量落地应用,但在高速干线和开放道路无人配送场景还处于测试阶段,应结合车型和风险程度设立不同管理标准,逐步有序开放路权。”张永伟呼吁。 以换电设施建设撬动电动化 建设多维度、多层次、全周期、针对性强的支持政策体系,出台政策鼓励高速路建设超充、换电、加氢等适用于新能源商用车的补能设施,争取在 “十四五”末建成商用车干线补能网络。不少业内专家鼓励高速公路开放商用车自动驾驶落地应用。 “全国已放开自动驾驶汽车测试道路里程超过1.5万公里,接近30个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德清等积极开展试商用。”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斌介绍。 据其透露,当前各省市积极推动测试应用,交通运输部以先导试点推动真实场景落地。14个先导试点项目计划投入车辆1447辆,编制标准规范/指南超过40项,将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案例集。 “应看到,当前关键技术短板有待进一步突破,公路测试及示范管理体系问题突出,车路协同投入产出模式依然不清晰。”李斌提醒。 李斌以货车为例。货车自重大且高速行驶速度快,单车传感器感知距离在200米左右,安全制动距离保障不足。高速状态下车辆震动干扰大,各传感器相对位置容易发生变化,感知结果存在偏差。 由于各地自动驾驶测试管理方式不同,企业重复认证的 “窘状”屡见不鲜。“全国接近30个省市发放自动驾驶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共计发放超过2800张。牌照以车而非企业为单位发放,存在一家企业单独在多地重复申请牌照的情况。”李斌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各省市积极尝试公路路段级车路协同路侧部署及应用的当下,受限于车路协同投入产出模式不清晰,不少经营主体往往选择小范围测试试点,全面大规模部署较少。车路协同路侧设施主要由高速业主出资建设,消费者、车企/Tier1、管理者等买单意愿不强。 换电技术成为目前新能源重卡销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应看到,换电重卡在交通运输行业应用规模日趋扩大,但依然存在专项性能指标不完善、车辆与动力电池包兼容性不强、换电站布局及建设存在困难、运营与换电需加强安全保障等诸多挑战。”李斌说,“我国换电设施建设刚刚起步,远滞后于充电设施建设。不过,换电技术在货运车辆电动化上更具优势,应用潜力大。换电货车得到普遍认可,将成为新能源重型货车销售主流。换电设施示范取得初步成效,有望在商业模式取得新突破。交通运输部将以换电设施建设撬动营运性车辆加速电动化,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场需求助推智能网联发展 8月18日晚间,中国领先的商用车自主品牌福田汽车 (600166.SH)发布半年度业绩报告称,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288.45亿元,同比增加24.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6.06亿元,同比增加177.88%。 “在新能源领域,福田汽车结合 ‘三线’并举的技术路线规划和技术战略研究成果,打造了全系列新能源商用车产品,并实行‘福田十卡文’双轮驱动战略,加快产品创新与模式创新,推动福田汽车传统业务加速向新能源转型。”8月14日,中国工业报记者跟随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调研福田汽车时,福田汽车业务副总裁、卡文汽车总经理秦志东如是介绍。 秦志东坦言,市场需求正推动商用车智能网联快速发展。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同时提高驾驶舒适性,成为商用车智能网联技术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根据福田汽车规划,智能网联主要分为自动驾驶、辅助驾驶、车联网、智能座舱四个方面。 “商用车自动驾驶主要应用场景分为封闭、半封闭、开放道路三类。封闭场景最容易落地,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半封闭场景还局限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但商业价值最高;开放场景 (城区道路)由于交通参与者的多样性和复杂的道路状况和交通情况,目前最难落地。”秦志东说。 据其透露,福田汽车商用车在智能驾驶发展上,2023年前依靠法规驱动,逐步稳妥地向高阶辅助驾驶过渡,重点开发ADAS产品,提升智驾技术渗透率和产品性价比;2023-2028年,将推动L2+高阶辅助驾驶功能量产化落地,并以线控底盘支持科技公司在特定场景的L4落地;2028年后,将借鉴L2+的数据和成熟的算法+冗余线控底盘,推出高阶自动驾驶产品。 受整体市场回暖影响,上半年,中国重汽 (000951.SZ)和一汽解放 (000800.SZ)上半年净利也预计实现大幅增长。财报显示,中国重汽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4.65亿元-5.29亿元,同比增长45%-65%。一汽解放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3.8亿元-4.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23.33%-146.84%。 商用车领域逐渐成为新能源产业变革的新蓝海,自动驾驶技术领域融资升温。 继5月率先达成15万辆新能源商用车销量里程碑后,远程再次迎来高光时刻。7月20日,这家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新能源商用车公司获A轮融资,融资金额6亿美元。新能源智能重卡企业零一汽车也于近日宣布完成1.4亿元Pre-A轮融资,标志着这家初创企业在成立至今的短短一年内已顺利完成三轮融资。据悉,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该公司首批车型量产、自动驾驶算法研究等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