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能导钻”技术获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智能导钻技术装备体系与相关理论研究”(以下简称智能导钻)在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TP259-2H生产井实钻应用中取得重要进展,通过自主研发的随钻方位电磁波电阻率成像测井仪和三维靶点精准导航技术,精准刻画地下油气层结构,引导钻头准确打入最佳开采点位,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 8月上旬生产测试显示,该生产井实现白垩系舒善河组下2段储层的首次油气突破,为我国西北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新阵地,验证了 “智能导钻”理论技术体系的可靠性,显示了其对我国深层油气高效低成本钻探的重要作用,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塔里木盆地白垩系油气藏属于埋深超过4000米的 “千层饼”结构,导致准确定位储层空间发育位置难度大。在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朱日祥院士和底青云院士带领下,团队开展了联合攻关。 据了解,为破解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难题,中国科学院在2017年设立 “智能导钻技术装备体系与相关理论研究”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及相关领域大学共同攻关,旨在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智能柔性旋转导向和地质导向系统,攻克我国石油工业面临的最关键 “卡脖子”技术。 (赵竹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