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需仍在 农机行业应储备实力迎挑战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郭 宇 在8月15日举办的2023年中国农业机械与零部件行业峰会上,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公布了上半年的行业数据。数据显示农机行业今年上半年整体并不乐观,行业整体业务销量下降9.98%,利润总额下降10.9%。与会专家透露,除了一些大企业,很多企业销量遭遇了拦腰减半,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相关专家认为还没有探底。 下行时期该怎么做 “现在,农机行业度过了黄金十年又回归到了规律发展。同质化、短板等产品结构性因素对行业造成了冲击,购机补贴政策比例在下降,又加之全球市场在缩减,今年以来主机和零部件企业都感觉到了市场下行的压力。”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对目前行业市场形势表示了更多的担忧。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宁学贵表示,在此次行业冲击中,购机补贴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四产品涨价了补贴没有同步调整,尤其是拖拉机补贴都下调了,大型拖拉机补贴达不到20%。此外,从去年开始,购机补贴带来的后遗症越来越多,并且现在补贴兑付的时间越来越长,多重原因加大了购机补贴的难度。 那么,面对今年农机行业的艰难局面,农机企业和企业家要关心点什么? 陈志对市场预判提出了四个观点,一是怎么准确判断未来。他认为,粮食始终是战略性基础产业,装备依然是农业重要的支撑。今年农机行业可能相对艰难,但是明年会逐渐变好,因为市场存在刚性需求。二是在形势不好的时候,企业更需要下功夫抓质量抓创新。这时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现在正是内部储备实力的好时机,等市场好了,谁储备的实力充足谁就会占上风。三是抱团取暖、合作协同的企业受市场冲击小。反之,单打独斗的企业受冲击大。因此,建议企业抱团取暖,协同合作。四是学习先进对标高端,这是企业必须走的路。 宁学贵也表示,今年上半年行业销量的下滑超出了预期,尤其是零部件市场需求出现了大幅下滑。针对未来市场的预测,今年没有探底,形势仍不乐观,但是农机工业在很长时间都是朝阳产业,企业大有作为。 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面对今年的市场压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在报告中表示,农机行业需要进步的路程还是很长的。 陈学庚首先提出了加强科技攻关,努力提升我国农业装备研究水平的建议。 他表示,世界各国发达国家在本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都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农业生产规模、农艺制度、农业资源等,发展适合本国农业生产特点的机械产品。世界农机产品向大型化、多样化、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发展,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还向控制化、操作自动化和驾驶舒适化发展。同时,注重资源节约和保护,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耕整地机械的普及较为广泛,在生产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实现了犁耕、旋耕、深松等多种形式并存。小型机械、中型机械和大型机械,可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地形的作业要求。进一步围绕新材料、新工艺应用研究,包括型体减阻新材料、型体曲面参数优化、成型工艺、减阻降耗等技术是研究目标。 陈学庚认为,接下来我国将重点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进行推动,以农田建设与机械化生产相适应为基础,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探索丘陵山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及与之相适的农机服务模式,推行特色优势产业全程机械化,引领推动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向全面机械化方向发展。 同时,提升现有农业机械应用水平,研发区域性急需关键技术装备。例如,加大现有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在丘陵山区的适应性研究;推动产学研推用密切结合,加快 “耕种”基础环节农机装备应用,引导科研单位和企业加快适宜当地产业需求的特种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 陈学庚谈到行业短板时表示,当前农业装备使用可靠性和耐用度不足,是我国农机产品存在的显著薄弱环节,也是我国农业装备在国际上话语权不强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基础性关键零部件效能提升和可靠性技术,在推进农业装备信息化、智能化进程中,首要的是先解决这些基础问题。在这方面还要下大力气向国外知名企业学习。 做好服务、让中国农机用户有好机可用是做强农机制造企业的关键举措,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方便农机用户。 会上,宁学贵透露,年内将发布农机国四远程监控的标准。即将发布的标准,很多企业需要委托第三方平台做服务。而第三方检测将形成一个产业,也将成为行业新的业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