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汽车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
当前,“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以脱碳、零碳技术创新为支撑和关键驱动力,已成为各国政策导向和企业战略选项的重要内容。 9月19日至20日,“问路碳中和——2023汽车碳中和峰会”在广州举行。与会嘉宾就汽车全产业链协同降碳、传统汽车转型、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智能网联及新能源产业投资等行业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推进双碳目标 我国已取得突出成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顺应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正在深刻影响全球价值体系。 “以碳达峰、碳中和来驱动我国实现技术创新和发展转型,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必然要求,更是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历史机遇。因此,无论从国内的需要和全球的情况看,我们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保持战略定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谈道。 在推进 “双碳”目标的三年多来,我国已取得显著成绩。广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兴亚介绍,目前全国已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 “1+N”政策体系。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正稳步推进,可再生能源的装机突破了13亿千瓦,历史性地超过了煤电。同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 “新三样”正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动能。 与此同时,杜祥琬表示,实现 “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我国已经进入高排放国家的行列,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大于10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7吨,这些都已经明显高于全球人均水平,甚至超过英法等发达国家。我国仍然面临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偏煤、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碳中和窗口期偏短、新能源关键矿物供应不足等问题。 为此,杜祥琬提出了实现 “双碳”目标路径的八个抓手,即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要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脱钩;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源转型要先立后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并行不悖;做好新能源电力系统;工业制造领域要进行产能控制,能效升级,有序实现碳中和;交通工具使用替代燃料;探索碳移除技术,完善碳交易制度;加强合作,融合创新。 落实碳中和 汽车产业应发挥引领作用 在国家 “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汽车产业正经历历史性变革,也承担着非凡的使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郭孔辉表示,在汽车智能制造方面,包括一汽、东风、奇瑞、比亚迪等汽车企业越来越多应用了无人车间、数字工厂,智能制造在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大幅减少了能源消耗,更容易实现节能低碳环保。 冯兴亚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在推进 “双碳”目标中兼具四重特性,即脱碳目标具有明确性、碳排放环节具有特殊性、脱碳过程具有产业生态引导性以及脱碳成果具有社会示范性。“汽车产业链深度脱碳需要更加重视材料端的协同低碳化,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转型工作,应当早布局、早开始。” 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产品总监杜魁善认为,新能源汽车从产品属性来看,不仅是移动出行工具的载体,同时也具备移动多功能空间、智能移动终端和数字能源节点等多重属性,由汽车本身逐步延展至交通、能源、信息等领域,升级为跨行业、多领域技术创新应用的综合载体。 从动力系统技术特点来看,新能源汽车也适合参与电网、能源互动,未来新能源汽车与能源车的融合,也将对传统电网带来新的变革。 此外,杜魁善指出,通过交通运输工具的电动化,推动世界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进而引发未来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绿色化和数字网络为基础的智能化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当前新能源汽车正在加速全领域的推广步伐,汽车产业不仅要完成使用环节的零碳排放,产业自身供应、生产等零碳上游建设也在加快,这必将助力我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新能源汽车企业出海须锤炼 “内功”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40年漫长历程,如今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副会长张伟认为,国际贸易正在发生着巨变,中国汽车出口的崛起让不少传统汽车强国感受到了威胁。 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对此,欧盟中国商会副会长王稚晟曾回应称,中国电动汽车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因不断创新,在中国和全球激烈市场竞争中不断累积了整体优势,这是创新和市场驱动的。 本次峰会上,王稚晟也再次表达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创新的肯定与发展的信心。他表示,中国汽车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丰富的经验,我们坚信,中国车企能为中欧在绿色经济合作、欧洲绿色转型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中国要寻求更加合适自己的发展道路。 张伟表示,新能源汽车的贸易方向应该把握以下三点原则:一是要守住东盟、俄罗斯、一带一路三个外贸新途径。二是要提高全球市场销售渠道和品牌影响两个市场的控制能力。三是聚焦汽车贸易方式的改变。中国汽车要走进欧美市场、进行产业升级易。他认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大数据汽车、新一代运营商新业态、新赛道商机无限。 此外,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赞峰还指出,要推动汽车产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体系。部分欧美发达国家正在以碳为核心构筑新的竞争门槛和贸易壁垒,以欧盟新电池法为例,在碳足迹方面,对国内出口的锂离子电池产品提出严格的要求,并由欧盟指定机构进行第三方认证,加大企业对欧贸易时间及资金成本。我国的汽车行业在碳排放管理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这种情况下,政府要加强汽车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相关工作,积极参与全球碳管理体系的构建。加强与国际相关标准法规的协调互认。提升汽车碳排放相关标准法规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推动国内产品核算方法和数据库的互认,积极参与碳足迹因子库的国际谈判,企业也要加强自身碳管理与合规能力建设,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积极应对国际产业体系的要求。 (田 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