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 洞察 王虹桥:“数字煤炭”成效显著 企业水平分化加剧
■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 娜 9月26日至27日,2023煤炭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现场会暨 “数字煤炭”建设发展论坛在安徽淮南召开。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信息化分会会长王虹桥发表题为 《深入开展数字煤炭建设 着力转变煤炭发展方式》的主旨报告。 王虹桥表示,我国 “数字煤炭”建设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应准确把握 “数字煤炭”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加快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化应用 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发布 《数字中国建设布局整体规划》,为 “数字煤炭”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国煤炭行业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工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煤矿智能化建设,助力行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王虹桥说。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当前,部分重点产煤省依托骨干企业启动建立了以煤为主的省级、区域级能源云中心、云平台;各煤炭集团逐步将原分散建设的管理系统、数据中心整合升级,按照 “一张网”“一朵云”的架构布局,推进新型数据中心建设。 企业数字化有序转型升级。煤炭企业数字化转型扎实起步、有序推进。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在25家大型煤炭集团中,84%已完成或正在编制企业数字化转型顶层规划方案,设置了数字化转型相关领导协调机构,领导协调总负责人全是党政 “一把手”,总部设有数字化管理职能部门的比例达到96%,各集团逐步发展为集团统一蓝图、统一标准、统一架构的整体协同模式。 数据要素价值开始释放。各企业通过整体数字化建设,打破原有数据孤岛,数据要素资源利用水平提升。ERP和中台架构体系推广普及,部分企业使用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优化和改变了企业管理者传统的决策方式,更加高效、科学、精准。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调查数据,48%的集团已建设数据中台;68%的集团全面或部分开展了数据治理;44%的集团利用大数据建模分析提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煤炭行业持续加大数字技术研发和项目投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行业数字化研发投入近三年年均增长超过20%;取得相关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超25%;用于煤矿智能化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与煤炭产业深度融合,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人工智能领域,基于机器视觉的人工智能技术已在行业百余个细分作业场景实际应用,重点煤矿井下固定岗位无人值守已实现全面推广,全球首个矿山领域商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对外发布;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煤炭行业建立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已达到5个,煤炭企业建设的具有较高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达到10个;在区块链领域,部分企业在产品溯源、可信贸易流转、仓储物流监管、碳核查碳交易等方面均有落地案例。 数字产业体系加快形成。近三年,煤炭数字产业营业收入、实现利润及研发投入等主要指标均保持了30%左右的高速增长态势,以煤炭各领域数字化、智能化为主业的主板上市公司已增加至13家,其中5家为近三年内上市。行业内外知名的互联网大厂、AI独角兽、电信运营商纷纷将煤炭行业作为布局重点。 组织管理弱化数据难以发挥核心价值 王虹桥提醒,我国煤炭行业数字化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正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间数字化水平分化程度加剧。头部企业数字化转型路线清晰、体系完备、资金人才保障力强、数字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比如国家能源、山东能源、陕煤集团以及淮河能源。但也有一些历史包袱重、经济条件差、转型难度大的传统煤炭企业和中小煤炭企业对数字化整体认识不足、资金投入没保障、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数字化基础能力薄弱。这造成了行业数字化水平两极分化。 部分企业数字化组织管理呈弱化趋势。在各集团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同时,部分企业数字化管理却呈弱化趋势。在调查的25家集团中,设置数字化专职部门的比例仅为25%,其余均为集团部门下设机构或职能;68%的集团总部数字化专业人员少于10人;36%的集团近三年对总部数字化部门进行过精简或合并;28%的集团近三年对总部数字化岗位编制有所减少。同时,部分集团总部对职能部门和下属单位考核中,数字化信息化的权重有所下降。 煤炭数据资源难以发挥核心价值。煤炭生产场景数据的精准采集、高效传输、模型算法搭建、关联分析、数据清洗相对困难。虽然近年来煤炭行业在数据标准化、数据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 “数据多而无用”“数据不出矿”的现象普遍存在,煤炭数据仍然以单场景局部分析应用为主,数据资源要素价值尚未充分释放,致使很多专业化信息系统仅作为场景和信息的展示,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决策分析基本未能实现,距离通过数据算法实现真正的智能化控制仍然任重道远。 煤炭生产组织体系尚未适应数字化转型需要。各集团所属生产单位中,全面设立数字化部门的仅占24%。在煤矿层面,虽然全国开展智能化建设煤矿数量达600余处,但很多煤矿面对庞大的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却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岗位,更缺乏既熟悉数字化技术,又懂煤矿生产安全及辅助业务的专业化复合型系统运维队伍,尚未建立起符合数字化转型的生产管理体系、流程和规范。 人力资源队伍无法支撑数字化转型要求。行业职工数字素养与技能不足以适应数字化转型要求。据统计,各集团建立职工全员数字化领域培训计划的仅占20%。由于煤炭企业的数字化人才等为非煤矿主体专业,数字化专业人员收入、晋升、发展空间等与社会上IT行业的差距较大,难以留住高端人才。企业投入巨资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同时,未能配套建立起数字化人才团队,对技术和装备厂商依赖程度高,系统很难保持长期持续稳定运行。 “应优化升级煤炭数字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煤炭数据要素作用;全面赋能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煤炭数字经济产业;完善煤炭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提升煤炭职工的数字素养和技能;增强行业网络、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煤炭数字生态文明;提升煤炭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构筑煤炭数字化发展生态体系。”王虹桥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