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志宇:工业数字化已具备一定转型基础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当前,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在设备接入、软件集成、数据应用、平台建设等方面能力逐渐成熟,发展相对均衡。10月12日,第三届 “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行业推广行动”(以下简称推广行动)在 “2023年 (第五届)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暨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行业推广行动案例发布”(以下简称大会)发布了 《2023工业互联网行业融合创新应用报告》和 “2023工业数字化转型评价综合指数”。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党委委员、执行副会长郜志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大会发布的 《2023工业互联网行业融合创新应用报告》,不但揭示了当前我国数字化转型的优势,突出了优点,也揭示了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即在关键核心技术自有率较低,供需体系存在较多薄弱环节,区域数字化水平发展不均衡,中小企业转型进程相对落后,特别是新型安全风险正在不断涌现。 郜志宇表示,从 “2023工业数字化转型评价综合指数”的整体评价看,样本数字化转型综合指数为62.7。从转型基础看,样本数字化转型就绪度指数为66.1,已具备一定的转型基础,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从业务转型看,样本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指数为60.5,业务模式创新应用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重点行业来看,电子信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整体得分为66.4分,机械制造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整体得分为61.8分,纺织服装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整体得分为60.5分。 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系统布局 新型工业化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工业化,是依靠自主创新驱动的工业化,也是加快由 “中国制造”迈向 “中国智造”的工业化。郜志宇表示,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根据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对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的科学研判,是在对人类工业化经验和教训的深刻认识、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工业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洞察基础上提出的,具有一系列新特征和新内涵。 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大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齐备的配套能力,其中蕴藏了无数创新的力量。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工业发展新动能,为中国经济强筋壮骨,谱写制造强国建设新篇章。 目前,新型工业化进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在设备软件数据平台等各方面比较均衡。“建议产业各方围绕政策体系、核心技术、平台体系、标准体系、标杆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系统布局,塑造良好的数字化转型生态氛围。当前的重点工作包括完善融合政策体系,创造开放制度环境;加强核心技术攻关,补齐平台产业短板;加大平台体系培育,构建平台发展生态。”郜志宇表示。 为企业数字化发展 “把脉问诊” 工业是综合国力的根基,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郜志宇向记者表示,数实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技术特征,也是新型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重要特征。数字技术、工业互联网与工业的深度融合,是制造业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全球价值链掌控力增强的关键推动力,也是锻造长板、补足短板,打造效率高、韧性强、技术领先的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全的现代信息制造体系的必然选择。 数字化浪潮是一种变革性力量,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赋能。从2018至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6年提出,“要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联合10多家全国性行业联合会 (协会)共同开展了 “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行业推广行动”,发布 《工业互联网行业融合创新应用报告》,并在今年发布首个“工业数字化转型评价综合指数”,加速工业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伴随着产业升级,我国制造业也将逐步由“中国制造”转向 “中国智造”,发布 “工业数字化转型评价综合指数”,有利于统一思想共识,助力地方政府精准施策、助力制造企业找对方向、助力解决方案服务商找准市场。三年来,“推广行动”面向钢铁、电力、机械、建材、石化、物流、煤炭、纺织轻工、有色、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重点区域集群城市,按照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六大工业互联网应用模式,共征集融合创新应用案例近1000个,精选出34个年度典型案例和380个优秀应用案例,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和应用场景。 郜志宇分析,相比前两年,2023年推广行动案例征集规模更大、也更深入,案例评审更加科学化和标准化,评审结果的专业性、权威性大大提升。通过现场审查评价,有利于结合解决方案资源池建设,利用专家资源助力制造企业对接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明确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为企业 “出药方”“治顽疾”。随着行动计划的开展,结合 “指数”在其中的作用,助力工业企业明确自身短板和不足,为企业数字化发展 “把脉问诊”。 从信息孤岛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新型工业化的目标是建设制造强国,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目前,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变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将共同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将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将促进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郜志宇认为,我国重点行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真实水平在不断提高,现在的优势、特点和发展趋势较为鲜明:首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各地方政策体系持续优化;第二,多层次系统化平台体系正在加速构建;第三,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走深向实;第四,区域数字化发展各自在寻找差异化路径;第五,产业生态体系持续完善。 郜志宇强调,当前特别是要以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重点领域,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突出关键变量,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但是,我国重点行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痛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关键核心技术自有率较低、供需体系存在薄弱环节、区域数字化水平不平衡、中小企业转型进程落后、新型安全风险不断涌现等短板亟需补足。 通过 《2023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报告》的调研,郜志宇认为,我国要分行业去抓业务落地的 “牛鼻子”,这个 “牛鼻子”就是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当中工作的重点,数字化转型的产业各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要围绕 “一核二培三体系”统筹系统布局。“一核”指的核心技术,“二培”指的是标杆培育和人才培养,“三体系”指的是政策体系、平台体系和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和应用场景,实际上表明大部分企业从信息孤岛达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数据阶段,但是创新模式与技术相比仍较弱。郜志宇建议,加快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政府部门要围绕政策体系、核心技术、平台体系、标准体系、标杆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系统布局,塑造良好的数字化转型生态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