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之父张之洞的突围战略
——从 《张之洞的乱世突围》看晚清波澜壮阔的变革
■ 郁 沣 惊天动地的大变革时代,会产生一批力挽狂澜的杰出人物。重工之父张之洞实施的突围战略,为何引发了中国走出小农经济、走向工业化、触及王权体制、带动华夏民族发生突破性的裂变? 为回答这个疑惑,也是揭开历史真相,作者张华侨熟读千万字的史料,引用鲜为人知的档案,呕心沥血笔耕三年,于2023年11月,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了 《张之洞的乱世突围》,向公众呈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突围历程。 《张之洞的乱世突围》一书,确有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的特色:张之洞引领中国改变原始耕种、走向工业化的动力,与外部的军事冲击有关。他担任两广总督时,展现远见卓识的政治智慧,制订有效的军事战略,调兵遣将在越南打败了法国军队,成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击溃西方强国的军队。 取得大快人心的胜利后,张之洞从中法战争带来的冲击波,发现法国以装备优良的海军、步兵、炮兵、工程兵协同作战的优势,在广东、福建、台湾等海面巡视,以多艘军舰封锁台湾海峡,压倒了素质低下、武器落后,不适应现代化战争的清军。 军事体制落后与国家工业虚弱有关,清朝纹丝不动停留在小农经济的田野,亿万人的体力与智力只能围绕几亩薄田转,不能换回财富驱散贫穷,形成了巨大的“智商浪费”,与踏上工业文明轨道的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天壤之别的差距。 受此剧烈震动,张之洞猛然觉醒,深刻反思后,挺身而出打开清朝封闭的大门,以奋起直追的气概,作出以工业强国的抉择:打破对外国钢材及武器的依赖,筹资创办汉阳钢铁厂、枪炮厂,与铁矿、煤矿连成一体,成为国内第一家大型冶金集团,进而开启了中国走向重工时代。 紧接着,张之洞消除皇上的疑虑,以自筹资金与借外债结合,开通举世闻名的京汉铁路,打通了联结南北交往的通道,让公众从老牛拉货车跨进日行千里的火车,将中国带进了铁路运输时代。 重工业引了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张之洞以适应工业强国的思维,果断停止只有几个先生在书院,指导学生读古老无用、背离探索科学的经书,引入西方实用学科,大张旗鼓兴办小学、中学、师范、大学到工艺、农务各学堂。 办工业、各类学校等,带来居高不下的财政开支,只靠从传统的人头、耕地、农产品、烟酒、杂货、食盐等征税,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本不能维持日益膨胀的支出。 张之洞像一个善于开辟税源的专家,毫不放松整顿乱成一团麻、腐烂不堪的税务,将原来由私人承包的税关,改为官府派有学识、正直的公差征收,堵塞税收流失的漏洞,实现征税制度化运行,最大化增加财政收入。 用这个立竿见影的行动,张之洞引领大清帝国从维系农民糊口的农业,转向积极扶持商人投资办企业,便于有持续的财政收入,应对军队、造枪炮、办学校等开支,进而大幅度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但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事件后,张之洞深刻认识到,必须从工业强国转向制度变革。他以卓然不凡的政治智慧,得到慈禧太后的高度信任,主持设计了突围策略,包括练兵强军、选派留学生、办新式学堂、废除延续千年的科举、创办商务局、修改法律等千古未有的制度变革,成为千年以来,第一位由实业救国,带动制度变革的改革家。 但历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张之洞以果敢的行动实施突围,带来连贯性的制度变革时,也为瓦解王权体制创造了有利条件:他花费高昂代价培养的新式军人、留学生等,出其不意地成为一股推翻清王朝的力量,为转向现代国家开辟了道路。 为此,张华侨以创新与超越意识,全面引用首次披露的文献,用新闻激活历史的写作风格,以紧凑明快、环环相扣、由表及里、情景交融、直击要害,揭示张之洞的突围战略,与清朝灭亡有互为因果、被掩盖了百年的内幕。 由于 《张之洞的乱世突围》,以史料为依据,融真实性与故事性结合,并以独创的有效制度供给理论,至今国内没有同类作品,成为多年来少见的高品质、原创历史著作,避免了同质化、庸俗化、低水平的重复,有利于激发公众正确认识,张之洞如何以突围,开启了历代王朝未有的工业强国与国家制度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