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再加速系列报道 综合篇 巩固发展县域经济 夯实新型工业化基石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县域经济县域工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石。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仍然起着支撑、带动和保障作用。县域经济GDP约占全国38%,工业增加值约占40%,要把工业和制造业放在重要位置。”12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主办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论坛 (2023)上表示。 做强做优做大县域经济 “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阵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二级巡视员朱璋表示,县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既是工业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县域工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工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2022年县域经济总量达46.5万亿,其中,工业经济发挥核心带动力量,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石。二是工业转型升级动力更加强劲。县域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价值创造及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加速布局,主导产业逐步更新换代。三是工业数实融合快速落地。一些县 (市)加速布局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和应用场景,深度赋能本地工业发展,产业数实融合更加深入,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四是工业绿色化发展目标更加明确。一些县 (市)逐步摆脱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加速向绿色低碳迈进。 李毅中表示,县和县级市是 “新四化”的重要载体。不同地区、不同现状,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各具特色,要充分释放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县域经济。 李毅中说:“要分类引导,鼓励发展经济强县、专业化强县、农业强县、生态强县、转型发展强县等,一二三产融合协调发展,筑牢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 李毅中指出,发展县域经济体现了 “人民利益至上”。县域消费市场占全国38%,网络零售量占全国的33.5%。加大投入,增强县城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对城乡协同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都有重大作用。 “目前,我国1871个县和县级市 (不含市辖区),县域经济为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县域经济GDP和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4成,规上工业企业占45%,专精特新 ‘小巨人’占全国三分之一,制造业单项冠军占近4成,全国200家特色中小企业集群占81家。”李毅中指出,有一批特色冠军县闻名中外,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坚。县域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正在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会上,中国信通院总工程师敖立发布的《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2023)》揭晓了2023年 “中国工业百强县”“中国创新百强县”“中国工业百强区”。敖立指出,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划数量趋于稳定、产业层次愈加立体、科技创新纵深延拓、人民获得感更坚实等四大特征。 敖立介绍,2023年工业百强县 (市)贡献了全国9.9%的GDP、14.5%的工业增加值,稳增长支撑作用进一步扎牢,总体呈现新、快、优、全四大特点。 提升县域工业基础能力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接口桥梁,是典型的区域经济、特色经济、个性经济、差异经济。 李毅中强调:“充分肯定成绩,也要看到还存在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和挑战,仅从数量规模看,有两个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 李毅中指出,县域经济占全国GDP比重过早过快下降,由2012年的54.9%快速下降到2021年的37.8%。同时,县域工业发展质量还不高,在产业结构、资源要素、质量品牌、协同发展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出现 “虹吸效应”,城市优于县域,吸引生产要素由县域流向城市。 “县域经济中工业占GDP比重过早过快下降,由2010年的43.6%降到2020年的34.6%。”李毅中指出,在认识和政策上存在脱实向虚的趋向,对传统产业和涉及民生就业的产业存在误解,不恰当地 “关停并转”“退二进三”,县域经济在去产能中出现过急、过多一刀切的现象。 一是要遵循国家和地区的中长期规划,服从服务经济大局。李毅中指出,要遵照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任务,落实国家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化转型升级、“双碳”等战略部署。遵守当地主体功能定位,嵌入当地城市群都市圈的产业体系中,为当地主导产业配套。中心城市的大型企业尤其中央企业,其供应链产业链应向县域企业开放。 二是要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人口分布、市场状况和历史传承等差异化发展;注重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互相促进;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物产,深度精细加工制造,争创品牌,满足市场需求,解决民生就业;带动产业融合,防止所谓中低端制造业的盲目退出和无序外迁。 三是要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容之一。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 “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强化完善产业链,构建国家引导、地方组织、行业指导、市场培育、龙头带动、资本助力的多元化培育发展体系。地方政府通盘考虑,分层分类重点选培、逐级提升、动态管理,形成优质企业培育梯队。支持龙头企业发挥链主领军带动和生态整合作用。 四是要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县域工业企业的基础能力。县域工业企业情况各异,后进企业要补欠账、强基础,先进企业要提升水准;政府要引导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品质创品牌,支持企业智能绿色技改、数字化转型,为中小微企业提供 “小快轻准”的数字产品和解决方案;把纾困政策落实到位,保住企业;优化营商环境,提振信心。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朱璋表示:“前不久,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就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多项部署。此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关工作,明确深刻分析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阶段性特征,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全面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结合当前形势,朱璋就县域工业发展提出几点意见: 一是全力稳定县域工业经济运行。充分发挥县域作为政策落实 “最后一公里”重要作用,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各项工业稳增长政策,充分发挥经济内循环中的县域力量,并加强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工业经济的运行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业经济运行的痛点、堵点、卡点,推动县域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二是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快推进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重点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并从产业实际出发,瞄准成长潜力大、科技含量高、支撑带动力强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探索和形成符合县域区域特点的现代产业链条。 三是深入推进数实融合 “以数强实”。汇聚各方资源,积极推动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场景在县域的落地推广,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支撑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县域构建形成更先进的生产能力和更高效的组织体系。 四是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作用。县域能为民营企业提供能直接感受到的更优的发展环境,要充分发挥这方面优势,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政务服务,落实各项助企惠企政策,出台更有效的措施,培育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升民营经济活力,充分激发民营经济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