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通讯员 苏红星 郭广礼
每年一度的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成了山东装备制造业人心中的期盼,这一天成了装备制造人最欢乐的节日,一项项成果登台亮相,一件件专利擂台比武,一批批勇士走上前台,一个个大奖揭开面纱,到处都是自信的目光,人人都是奋进的模样。
装备制造业是山东经济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有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97个,666个工业小类中的603个,在全国工业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庞大的工业体系、雄厚的产业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实现 “先进制造强省”的战略目标,科技创新的引领示范作用尤为重要。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协会以 “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奖”作为工作主线,在山东省工信厅、科技厅指导下,以促进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行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宗旨,围绕技术、数字、智能、绿色、高质量发展,聚焦基础应用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和产业短板、链条断点,营造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生和转化的优良生态,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省装备制造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奖项从2020年至今已举办四届,以“创新的力量”为永恒的主题,旨在表彰全省装备制造领域在科技创新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以 “百万大奖鼓励科技创新”为抓手,每年自筹1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奖励在行业科技创新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极大地调动了全省装备制造企业和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营造了尊重科学、尊重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共有951家 (次)单位1051个项目参评,获奖单位364家 (次),获奖项目379个。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协会充分发挥了作为 “五A级”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和行业影响力,科技厅、工信厅、工商联、社科院等部门分管领导亲自参加并指导历届颁奖大会,向获奖企业和个人颁奖,充分彰显了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切,让企业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社会和商业价值,体会到政府关爱的精神力量。
奖项评选工作凸显了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的大国重器地位。历届申报项目所在单位年度总营收超1万亿元,占据山东省装备制造产业半壁江山,获奖项目所在单位年营收近2万亿元,其中千亿级以上企业2家,百亿级以上企业约20家,十亿级以上企业50余家,十亿级以下企业200余家,以及为数众多的获奖企业的平均利润、平均销售收入、平均纳税、出口创汇均大幅超过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9个获奖项目自实施之日起至2023年9月 (第四届截止申报时间),新增销售收入超200亿元,新增利税超28亿元,新增出口超22亿元,获奖企业和获奖项目,在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带动了山东省和区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了新旧动能转换,在地方生态保护、环境修复、安置劳动就业、完善公共服务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获奖项目有的来自国家和省级重大专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有的立足区域资源禀赋,行业和区域针对性强;有的入选了省级和国家级首台 (套)项目,解决了 “卡脖子”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涵盖装备制造产业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应用全链条,机床工具、工程机械、矿山机械、高端农业装备、内燃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海工装备、特种加工、电子电气制造、工业互联网等行业细分领域,行业代表性广泛、全面,尤其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融合植入,显著提高了传统工艺水平,传统产品整机和大部件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获奖企业中,有关键技术的 “攻坚者”,也有高质量发展的 “硬脊梁”,其中独角兽企业占比约1%,高新技术企业占比99%(余为高校和科研单位),国家级和升级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占比40%;瞪羚企业48%;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占比45%;省市级专精特新企45%;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的企业占比21%,拥有省市级研发平台的企业占比64.3%。
先进技术的应用为行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推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代表着行业领域的领先水平;同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易于落地转化,符合市场需求,对推动行业技术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新华网、中国工业报、中国经济周刊、山东电视台、大众网等十多家国家和省级主流媒体对前三届颁奖盛况进行报道,线上直播收看累计超过一千万人次,奖项社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日渐扩大,得到了行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认同,公信力大幅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工作,为获奖企业和项目的品牌美誉度提升和市场开拓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协会扎根装备制造产业,永立科技创新潮头,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以进求稳、以新促质,为山东省装备制造业注入新活力新动能,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续航能力,推动了全省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引领山东经济强势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