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索”到“实践” 我国钢铁行业低碳发展步伐加快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钢铁工业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在2023年12月25日举行的 “京津冀绿色发展大会”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认为,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低碳技术创新从 “探索”到 “实践”的步伐日益加快。 范铁军表示,我国钢铁企业通过应用大型高炉超高比例球团冶炼、高炉富氢冶炼等典型技术,加快原燃料结构调整;通过应用电炉绿色高效冶炼、氢气竖炉直接还原、氢基熔融还原炼铁等典型技术,加快流程结构调整;通过应用顶煤气循环氧气高炉冶炼等典型技术,加快工艺结构调整;并通过应用以化固碳钢铁联产等典型技术,加快促进产业协同,在上述钢铁低碳技术领域均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 范铁军表示,品种丰富、性能可靠的钢铁产品将支撑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且钢铁是最具绿色低碳竞争力的基础材料,具有更好的环境协调性,可以无限循环使用,其产量居全球金属产量之首。我国钢铁工业历经探索发展、稳步发展、加速发展,现已步入全面发展阶段,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高端化方面,短板材料问题持续取得突破,高性能钢材的生产和应用比例显著提高,首发产品数量不断增多。在智能化方面,钢铁企业引进智能装备,实现3D岗位替代;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智慧决策;并打造灯塔工厂,领航数智钢铁。在绿色化方面,我国钢铁行业执行世界上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要求,高标准加快推进超低排放改造,扎实做好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并深入开展节能改造,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从国际趋势分析,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为积极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 (CBAM)出台带来的影响,为更好满足钢铁下游汽车生产商提出的 “绿钢、低碳钢”新需求,我国钢铁行业低碳转型势在必行。从国家政策导向分析,我国坚持先立后破,系统推进低碳转型,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当前,我国钢铁行业仍面临管碳基础弱、控碳难度大、减碳成本高等一系列严峻挑战。 范铁军分析,我国钢铁企业低碳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围绕“5+1”低碳转型路径科学制定、加快实践行动方案。在推动绿色布局方面,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加大绿色物流,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产品。在节能及提升能效方面,着力推广先进适用节能技术,提高余热余能自发电率,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在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方面,着力优化原燃料结构,加大废钢资源回收利用,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方面,着力整合区域能源,加强固废资源化利用,推动钢化联产。在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方面,着力推动高炉低碳冶炼技术、非高炉炼铁技术及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等技术应用。在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支撑方面,着力在碳减排目标、碳市场、标准体系、技术创新、气候投融资、能力建设等维度进一步强化。 绿色低碳、标准引领、提高产业集中度、数字化与智能化将对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四维支撑。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针对钢铁绿色发展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保生存。在超低排放方面,京津冀地区钢铁企业需全部完成改造,同时还要满足新版大气十条、PM2.5下降20%要求;能效提升方面,到2025年,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企业清零,需大力提升能效水平。 二是促升级。积极参与绿色制造、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评价标准体系。主动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提升钢铁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标准话语权。 三是谋发展。发展绿色钢材,充分利用环渤海海上风电绿色能源优势,适时布局和发展零碳钢基地,建立绿色发展优势。增强碳储备能力,评估碳资产现状、全面挖潜碳资产潜力,提前规划碳资产,提升应对碳关税的能力。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紧密围绕国家 “双碳”目标,研究制定低碳技术路径。其中,低碳技术主要分为无碳技术、减碳技术、去碳技术三大类。现阶段,我国钢铁行业应加快推进能效提升、能源结构优化等减碳技术,因地制宜开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无碳技术,以及以化固碳钢化联产等去碳技术,重点研发示范先进低碳冶金等减碳技术以及CCUS(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DAC(直接空气碳捕集技术)等去碳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