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 野
充换电基础设施,是提振新能源汽车消费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
“新能源汽车能不能发展好,充电基础设施是根本保障。”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
为此,在政策上,2023年国家密集发布多项关于充电桩发展相关政策。1月6日,商务部表示将协同相关部门支持充电设施、停车设施建设和提高汽车消费金融服务水平。1月10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2月3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宣布,新增公共充电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比例要求,明确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车位占比不低于10%。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9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 《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落实 《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优化配套环境……
市场配套建设方面,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826.4万台,同比增长67%。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262.6万台,同比增长51.7%;私人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为563.8万台,同比增长75.2%。
虽然目前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出行服务处处长闻静指出,充电设施建设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互动体系没能建立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特定场景下,如高速服务区的充电基础设施仍面临数量不足、发展不均衡、统筹利用不充分等现象。
充电何时才能像加油一样方便快捷?这是横在新能源汽车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重要关卡。
换电场景被看好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构建充换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迫在眉睫。就场景来看,近年来,换电模式被市场看好。
2020年5月,换电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10月,我国发布的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年)》,提出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2021年10月,工信部在全国11个城市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同年11月,《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正式实施,成为我国换电行业的第一个基本通用性国家行业标准。
2023年年初,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此次调整公告进一步明确了享受动力电池免征的换电车型需满足的技术标准等相关规定。
2023年12月21日,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信部重点提到,2024年要支持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发展,抓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
蓝谷智慧 (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水利表示,换电模式核心解决了高频运输车辆的 “效率问题”和 “电池寿命问题”。同时,在电池的检验、维修等保障方面,更容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蔚来能源副总裁沈斐也赞同。他认为,换电是把汽车、电池和电力三要素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解耦,既可以补能,还可以实现储能功能,并参与电网调节。
“换电行业分为两类,一类是乘用车,一类是商用车。在乘用车领域,ToB端的运营市场有换电的场景需求。但对于私家车主而言,目前换电是部分人群在部分场景下的部分需求,现阶段不会成为主流,只是新能源汽车补能的技术路线之一。现在什么样的人会选择换电?第一类是家里不能安装,单位也没地方充电;第二类则是中产阶层以上的人群,从他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来看,时间更重要。”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谈道。
此外,高速服务区及公路沿线的充电设施建设也是新能源车主们所关心的问题,其能为新能源汽车远距离出行提供保障。据闻静介绍,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国已建设充电停车位的服务区共计6000余个,占高速公路服务区总数的95%。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2万个。
“科学谋划、统筹分类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加快形成重要节点全覆盖、运行服务良好的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是落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公路交通网络与能源网络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切实保障公众放心出行,化解电动汽车车主的 “里程焦虑”和 “补能焦虑”的 “必答题”。”闻静说。
探索新模式
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的服务能力也是行业关注焦点。
杭州闪电速能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小飞表示,更高效的充电技术,是构建高品质充电服务生态的基础。“没有技术就不要去谈用户体验,没有技术是支撑不了实现用户体验的基本诉求。按照电动车的长续航发展方向,800V电压平台已成为主流,大功率液冷充电技术是缓解用户充电焦虑的最优解决方案。”
除了追求高充电效率外,作为创新的能源互联网模式,车网互动技术、虚拟电厂概念也被业内广泛提及。
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能源服务中心 (负荷调控中心)总监秦俭谈道,电动汽车具有天然的电力海绵特性,是非常好的移动储能资源,可以实现充电与放电的双向行为。
而车网互动技术就能够发挥电力海绵的作用,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韧性。通过车网互动,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电站、用户、市场等多方的协同优化,实现电能的空间转换和时间转换以及多维度平衡,提高电力系统的供需匹配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执行秘书长邹朋表示,车网互动技术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与电网的互利共赢,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电力系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虚拟电厂则以电动汽车充放电、分布式能源、储能、可调负荷等资源为载体,通过平台实现海量能源聚合,对其用能的行为进行协调优化等效形成可控电源,向系统供电调峰或进行负荷消纳。“电动汽车是天生的 ‘虚拟电厂’。新能源汽车低谷低价充电、高峰高价放电,是不直接通过燃煤燃油发电,而间接获得能源的系统。”秦俭表示。
他进一步指出,当电动汽车数量增长、出现规模效应时,其作为虚拟电厂的产业背景就具备了。“未来建好虚拟电厂,可以多元化拓展营收。运营商不只靠服务费赚钱,还有售电、调峰、现货交易等盈利模式。”
出海迎机遇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加速布局海外市场,涉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充电桩企业 “走出去”已成为其市场增长的亮点。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产业研究部主任李康介绍,海外充电桩市场呈现出三方面的趋势:一是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平台商与运营商充分合作,更加凸显SaaS(软件即服务)的业务特点;二是V2G,由于海外分布式能源网络的特点,其前景更可观,能将车端的动力电池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的各个领域,包括家庭储能、电网调节、电力交易;三是阶段性的市场需求,相对于交流桩,未来几年直流桩市场的增长速度将更迅猛。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这些年在国内发展得非常快,但也很快进入红海,每家企业的利润在大幅度下降,虽然市场份额在增加,但利润率不高。相反,国外的发展相对缓慢,前些年一直没有看到爆发性发展,更多是酝酿时间,它们更倾向于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储备。从疫情前后开始,国外市场有上升迹象,尤其在各国出台政策后,市场发展得非常快。与国内市场相比,国外市场特点是慢热型,一旦起来,发展相对稳定。”李康指出。
菲尼克斯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战略市场总监许鹏也谈道,充电桩的利润在国外远高于国内,但要求也更高。“早些年,国内一些企业开始在低端设备,如交流充电桩上进行布局。如今,随着直流市场的扩大,很多企业也在这方面进行出海布局。”
随着欧美市场新能源汽车显著增长,充电桩需求也在高涨。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美国充电桩市场规模能达到25亿美元,欧洲市场可能达到30亿欧元。从政策和市场需求来看,快速充电占比将会持续增高,欧美直流充电装置数量会显著增加。
据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 (天津)有限公司高级项目总监高燕万介绍,目前充电桩企业出海的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欧美市场对充电设备的认证和合规性要求更为严格,企业需获得相关认证,如欧盟CE认证,美国UL认证。其次,欧美市场对充电桩的需求标准和规范可能与国内存在差异,企业需要进行适应性设计和定制化。再次,欧美市场已存在一些知名充电桩品牌,企业需要具备良好的品牌认知度、市场定位和差异化竞争策略。最后,海外市场的供应链管理和物流也是重要挑战,企业需要建立可靠的供应链网络,确保产品质量和准时交货,同时处理好海外物流和海关事务。
高燕万指出,未来两三年,充电桩行业将会进一步洗牌,可能突破现在的杂乱和盈利困难的瓶颈状态。“因为国内充电桩市场空间大且未成熟,安装缺口和政策指引将吸引更多运营商和新玩家加入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产业上下游。在当前环境下,企业需要更完整的商业布局。其中重资产投入,资金实力较差的企业将会被淘汰,而掌握核心的研发、生产制造技术是核心重要的,它可以形成竞争壁垒,有效地控制成本和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洗牌的过程中不被淘汰,成为优胜者。”高燕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