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双碳·科技创新】 国网辽阳供电:用智慧“引擎”助推“双碳”目标
■ 牟思南 “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科技创新,国资央企是排头兵。《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进一步明晰了企业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地位。近日,笔者在辽阳供电公司感受到,创新的技术在这里开发,优秀的人才在这里成长,高效的方法从这里推广……一个个创新工作室,诞生了众多工匠人才,成为辽阳供电公司不断提升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个个智慧支点。 工匠之 “花”结出丰硕创新之 “果” 高压线上的电力 “手术师”张森,已经在辽阳供电公司输电工区工作了33年,1990年参加工作的他至今仍然深入一线奔忙,是一名经验丰富的 “输电老兵”,从日常维护到紧急抢险,到处都有他的身影。 三十余年来,张森利用大部分业余时间进行创新研发,解决工作中的 “疑难杂症”,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输电专业技术专家,也是国网辽宁电力输电专业唯一的高级专家、首位被聘认的一级大工匠。 以其名字命名的张森创新工作室,是国网辽宁省电力公司系统内研发成果最多、获得专利最多、培训人才最多的创新工作室。10年来,围绕高压输变电带电作业技术、操作方法、工器具研发为研究方向,张森创新工作室研发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126项。 笔者来到辽阳供电公司的无人机输电运检创新工作室,仿佛进入了一间无人机小型博物馆,大小不等的数十架无人机陈列着,给人满满科技感。 从最早于2010年研发的单兵无人巡检机,到最新的无人运输机,工作室领衔人刘东兴累计研发20多种机型,涵盖施工运输、喷涂防腐、牵引投放等功能。 在喷涂防腐无人机前,刘东兴介绍道,在以前,需停电后再将整根避雷针吊装到地面进行防腐处理,如今利用喷涂防腐无人机解决了这个问题。该无人机已应用于辽阳地区一百余个变电所的412根铁塔避雷针锈蚀处理。 “需求一定是来自一线实际作业中发现问题,然后我们进行技术创新,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的优化。”刘东兴与张森秉持着一致的观点,这也是辽阳供电公司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初衷。 辽阳供电公司工会专责苗中杰介绍,在2012年提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后,公司先后成立了10个职工创新工作室,涵盖输电运检、营销服务、配电运检等7个专业。特别是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对创新工作的资金、技术、人员投入力度,已培养出4个省级职工创新工作室、3个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级别创新工作室。 成果 “聚宝盆”和人才 “孵化池” 一花不是春,众木才成林。创新工作室聚集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优秀技术人员,传技授艺,以一带十、以十传百,滚动发展。 后浪与前浪交替,新人和前辈接力,张森创新工作室创造出700多项 “接地气、易推广”的技术创新成果,先后培训输电专业人才8000多人次。张森也连续21年被国网辽宁电力聘为带电作业兼职培训师,协助近万人取得带电作业操作资格。 和传统的 “师带徒、传帮带”机制相比,创新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何特点?辽阳供电公司工会负责人介绍,创新工作室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强调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承。 张森、刘东兴等工作室带头人 “桃李满辽宁”,成为年轻员工追崇的 “技术明星”与尊敬的老师。在他们的带领下,工作室成为人才 “孵化池”,一大批优秀创新人才汇聚在一起。 “1234工作法”打造创新工作特色 聚创新之势、汇合作之力、解发展之题。辽阳供电公司以 “科技促发展、创新促提升”为导向,以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青年创新、质量管理 (QC)等创新项目为抓手,大力开展群众创新、职工创效等活动,开展创新课题研究、技术交流研讨等活动,激发职工创新热情。 辽阳供电公司工会用 “1234工作法”来总结公司的创新工作特色:围绕 “咱们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一个理念,坚持“企业需要、群众广泛参与”两个原则,加强创新与 “职工培训、班组建设、岗位练兵”三项相结合,抓住 “党政领导重视、创新活动载体、营造创新氛围、狠抓项目推广应用”四个重点。 十个创新工作室,是辽阳供电公司创新的品牌,但不是创新的终点。“我们成立了创新工作室联盟,将广大创新职工集结到联盟中去,组建创新大家庭,促进以‘分散式’创新为主到 ‘集群式’团队创新的转变;成立创客联盟,将优秀创新骨干人才、领军人物聚集到一起,增进职工创意创新的技术交流、资源共享,促使职工创新工作有序高效发展。”工会负责人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