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 走基层 升腾的烟火气让老街古巷长出新“夜”态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左宗鑫 “大家都说今年要去哈尔滨中央大街看看,其实,太原也有 ‘中央大街’。重新改造后的钟楼街,一点也不输哈尔滨中央大街,它承载着我们这些太原人满满的回忆和旧日的情怀。” “改革开放初期,‘柳巷-海子边’是太原最繁华的地带,沿街站满了卖各种物品的小商贩,形成独特的 ‘海子边经济’。” “看着斑斓光影打在钟楼古墙上,仿佛穿梭于历史与现代中,既有历史底蕴,又有新潮玩法。” “我特别喜欢去各地的夜市。夜市热闹的氛围,让我很放松。特别是,夜市上的小吃大都浓缩了各地独特的地方风味,可以一次性品尝遍。” “自除夕开始,人流和营业额都翻番了。” …… 有人说,日光下的城市千篇一律,月光下的城市各自美丽。带有一方特色的夜间市集和活动,无疑是带动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最好方式。春节期间,记者走访了山西省太原市的夜经济代表地标之一——钟楼街,感受在烟火气中升腾起的城市经济发展活力。 “不逛钟楼街,枉来太原城。”地处老城区核心地段的钟楼街,因一座钟楼得名。这条街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民国,是太原市地标性商业文化街,见证了太原百年商业的变迁历程,镌刻着千年府城的繁华印记。 1993年,为响应国家 “亮化工程”的号召,太原市政府鼓励市属商业企业将店铺关门时间由19时延迟至21时,并给予相关企业补助。相比当时的南方城市,北方城市夜晚消费的人气没有那么火爆。如何让太原 “夜经济”活起来,成为太原市政府思考的问题。 由太原市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调研组,前往国内规模较大的夜市进行考察。从沈阳、大连到天津,再到山东、广州,调研组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太原柳巷夜市的实施方案报告。 事实上,如今备受欢迎的钟楼街也曾经历过 “阵痛”。前些年,钟楼街因陈旧的基础设施、逼仄的空间、阻滞的交通等问题,使得这里人流渐稀,风光不再。2020年4月,太原市启动钟楼街片区提质改造工程。在改造工程中,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没有拆除一处老建筑,在充分尊重保持街巷肌理和建筑风貌基础上,着力打造 “太原老城区会客厅”。 重装开街的钟楼街,不仅为老字号创新发展注入动力,还引入了品牌旗舰店进驻,实现文脉、商脉的互通延续,激活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据市民原女士回忆,2021年9月19日开街当天,钟楼街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几乎认识的人都去了。 时至今日,虽然太原城区内已有多个夜间经济地段,但 “柳巷商圈”依然是太原最有标识度的夜经济场景,其中 “柳巷商圈”的钟楼街夜市承载着老太原人满满的回忆。 新春夜晚里,山西太原钟楼步行街游客如织。 正是得益于深挖文化积淀,钟楼街又“活”过来了。信步其中,青灰色的民国风建筑一步一景。一条主街,25条小街巷,老建筑、老字号散落其间,新业态不断生长。 据悉,钟楼街开街至今,累计接待市民游客2900万人次,去年总客流量超1317万人次,同比增长31.8%,销售额同比增长211%,荣获 “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称号。街区集聚了人气、烟火气,带动周边传统商圈向业态多元化、品质化发展,繁荣了区域商业及夜经济。 以钟楼为中心,无论向东走还是向西走,都能看到各种老字号原址和潮流时尚店,整条街上古新交融、游人如织。 记者路过钟楼街南边的老鼠窟元宵店铺时,一阵糯米清香和蜜糖甜味扑面而来。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一颗颗元宵不仅是老一辈人纯熟手艺的象征,也是太原人的乡情。正月里,老鼠窟元宵店铺常常会排起“长龙”。 老鼠窟元宵,原名为 “恒义诚甜食店”,是反映三晋文化习俗的传统美食之一,起源于1928年,有 “味压群芳、誉冠并州”之称。走过百年历史的 “老鼠窟”一直保持独特的品牌风格,在制作工艺上代代传承,保持本心,始终如一。独特的石碾碾面,桂花酱、玫瑰酱腌制技艺,以及手工制馅工艺,滚制元宵工艺,是中国北方元宵制作技艺的代表。如果一名太原人在元宵节没吃到老鼠窟的元宵,总会感觉少了点什么,缺少一些 “仪式感”。 漫步钟楼街,像老鼠窟元宵这样的百年老店有十几家,半数太原老字号都聚集在这里。改造后,老字号原址回归,延续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和服务。这些老味道、老手艺变成 “流量担当”,打开游客了解太原的一扇窗。与此同时,钟楼街还有不断 “上新”的时尚潮流,融入首店经济、假日经济、文创经济,加入街舞、弹唱、直播等文化活动,为古街增添了几抹新韵味。 千载华章,一街锦绣。钟楼街不仅承载着太原几辈人的情怀,如今更成为各路游客前来打卡的时尚新地标。2024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发展夜经济,提升烟火气。从单纯的 “味觉经济”到“视听经济”再到 “体验经济”,不断创新的夜间消费供给,成为促进消费、提振经济的 “金钥匙”,催生消费新 “夜”态。尤其是在 “欢欢喜喜过大年”之时,为春节的万家灯火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