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科创板最新审核状态统计(时间截至5月20日)
数据来源:Wind
■ 中国工业报 韩永先
5月17日,深圳证券交易所 (以下简称“深交所”)连发两个终止上市审核决定,由于东实汽车、昆仑新能源两家公司及其保荐机构递交撤回首次公开上市 (以下简称 “IPO”)申请文件,深交所决定终止对其上市的审核。
中国工业报不完全统计,2024年5月份以来,沪深北三家交易所主动撤回IPO排队的企业累计多达21家,主动中止甚至撤回IPO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IPO主动终止潮
三大交易所2024年以来累计终止撤单IPO数量高达154家,尤其是在今年4月份单月IPO企业终止数量达到45家,更是创下历史高点。
2024年4月,国务院 《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 “国九条”)出台,从严监管企业上市准入环节,提高企业上市标准,扩大现场检查范围,强调交易所和中介机构责任,全面打击各类 “带病上市”及利益输送行为。
上市准入审核严监管、IPO发行节奏阶段性收紧的背景下,IPO排队企业主动中止甚至终止上市申请的公司数量增加明显。
中国工业报初步统计,截至5月17日,2024年以来,上海证券交易所 (以下简称 “上交所”)主板和科创板市场共有51家拟上市公司主动撤回、终止IPO上市申请,其中主板市场30家、科创板市场21家。相比之下,2023年上交所共有93家拟上市公司选择主动撤稿、终止上市。
深交所主板和创业板市场目前为止已有多达61家IPO排队企业主动撤稿,终止首发上市申请,其中主板市场20家、创业板市场41家;而2023年全年深交所共计141家IPO企业主动终止上市事宜。
截至目前,北京证券交易所 (以下简称“北交所”)共有42家公司主动选择终止IPO上市申请;而2023年,北交所全年仅有43家公司选择主动撤稿、终止IPO上市申请。
首发上市政策从严监管下,同期主动撤回的IPO企业数量再创新高。三大交易所2024年以来累计终止撤单IPO数量高达154家,尤其是在今年4月份单月IPO企业终止数量达到45家,更是创下历史高点。
不仅于此,IPO排队大军中,沪深两市主动中止IPO申请的拟上市公司数量也大幅增加。沪深北交易所官网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30日年报季,三大市场IPO排队企业共计550多家,因财报数据更新等原因,曾一度近八成企业处于中止审查状态。
而据巨潮网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沪市仍有共计40家企业主动中止IPO审核申请,其中主板市场18家、科创板市场22家;而深市目前IPO企业主动中止审核数量更高达215家,其中主板66家、创业板149家。沪深两市近一半企业选择主动中止上市审核。
“此前A股市场IPO企业中止审核多是因为更新财务数据资料,等相关财务指标更新后,能够很快恢复上市审核,但是今年新 ‘国九条’等监管政策落地,明确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口,大幅提高了上市标准,因此,目前中止审核的企业能否达到新上市门槛、符合新的监管要求不能确定,不排除未达标企业最终主动撤稿甚至终止上市的可能。”华西证券一位分析师对中国工业报分析称,今年以来主动撤单的IPO企业明显增多,而4月新 “国九条”颁发后从严上市监管,撤单企业可能会更多。
受阻上市新门槛
“提高企业上市标准,扩大现场检查范围,强调交易所和中介机构的责任等IPO审核新政,对 ‘带病上市’类的拟上市公司起到了极大震慑作用。”
拟上市企业主动撤单潮涌不断,其背后的原因备受市场投资者关注。
从沪深北交易所今年撤单的154家IPO企业来看,只有蓝色星际因未能在三个月内消除此前中止审核情形或补充提交有效文件被北交所终止上市审核;此外胜华波由于内控有效性不足等问题上会被否,不得已终止了沪市主板的上市申请审核;其余152家企业均为主动撤单终止上市审核,其中晶奇网络、景创科技、华一股份等企业甚至在注册阶段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
中国工业报从多家撤单企业了解到,企业主动撤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公司经营业绩等暂时不符合目前的首发上市标准,因此主动终止上市审核。但综合多位分析人士观点来看,IPO企业此次撤单潮原因更为复杂,除企业自身因为成长性不足、盈利能力下降等业绩指标不符合上市条件之外,中介服务机构执业质量不高、监管部门全流程严监管和问责体系全面加强,或许是大量企业主动撤回的深层原因。
2023年下半年以来,IPO市场发行审核节奏阶段性收紧,IPO发行监管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
2024年年初,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 “证监会”)在系统工作会议中就表示,要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加强发行上市全链条监管,评估完善相关机制安排。3月15日,证监会发布 《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 (试行)》(以下简称 《意见》),着眼于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全面从严加强对企业发行上市活动监管,压紧压实发行监管全链条各相关方责任,提出了包括严把拟上市企业申报质量、压实中介机构 “看门人”责任等8项政策措施。
《意见》同时提出,要同步加大对拟上市企业的随机抽取和问题导向现场检查力度,大幅提升现场检查比例,形成充分发现、有效查实、严肃处置的监管链条,有力震慑财务造假。证监会公开表示,IPO企业的现场检查覆盖率不低于拟上市企业数量的三分之一。
此后,证监会再度修订 《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强调 “申报即担责”,规定在检查过程中对撤回上市申请的企业 “一查到底”,撤回上市申请不影响检查工作实施,也不影响依法依规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并增加了不提前告知直接开展检查的机制。
2024年4月,新 “国九条”出台,再次要求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提高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扩大对在审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现场检查覆盖面,强化发行上市全链条责任,加大发行承销监管力度,严查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问题。
证监会还快速落实新 “国九条”相关规定,修改 《中国证监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将首发企业检查的抽查比例由随机抽签5%修改为20%,并相应提高问题导向现场检查和交易所现场督导的比例,调整后的现场检查和督导整体比例将不低于三分之一。
沪深北交易所也于4月30日发布修订后的 《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等业务规则,包括上调主板上市标准,上调研发投入等科创属性评价指标,强调创业板成长性要求等上市新规则。
“提高企业上市标准,扩大现场检查范围,强调交易所和中介机构的责任等IPO审核新政,对 ‘带病上市’类的拟上市公司起到了极大震慑作用。”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一位专业律师向中国工业报表示,全面加强IPO现场检查等准入监管,从股市源头提升了上市公司质量,阻止了一大批意图 “带病闯关”拟上市公司,不仅可以维持资本市场投融资的平衡,也有效缓解了IPO“堰塞湖”的问题。
撤单后也要担责
中国工业报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今已先后有清大科越、科都电气、大成精密等多家被抽中现场检查后主动撤回的IPO企业,其保荐机构和相关保代已收到监管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新的监管要求,IPO撤回企业即使不满足上市标准主动终止IPO上市审核,也不能像此前全身而退。新政策强调“申报即担责”,在检查过程中撤回上市申请不影响检查工作实施,也不影响依法依规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并增加了不提前告知、直接开展检查的机制。
“不提前告知直接开展检查的机制,意味着拟申报上市的企业不仅要面临业绩经营指标考核,其可能会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被纳入随机抽签、现场检查、现场督导等名单,拟上市企业和中介机构同样要承担违法违规责任。”上述律师表示。
据中国工业报初步统计,此前已有多家IPO撤单企业受到了监管层的处罚。2024年1月8日,海通证券因为此前保荐沃得农机IPO“一查就撤”,被监管层出具书面警示,保代陈城、景炀被监管层通报批评。
2月,新 《证券法》实施后首例欺诈发行案件处罚结果落定,思尔芯终止上市审核依然没有逃脱违法责任。思尔芯2021年8月提交科创板IPO上市申请,完成第一轮问询后,于2022年7月撤回上市申请、终止上市进程。但是证监会现场检查中发现,思尔芯发行文件中编造重大虚假内容,涉及财务数据造假,思尔芯通过虚构销售交易、提前确认收入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具有主观故意,因此依法认定思尔芯构成欺诈发行。证监会官网披露的处罚决定书显示,思尔芯及相关负责人合计被罚1000余万元。
5月8日,上交所披露了对大连科利德予以通报批评的决定,认定大连科利德存在研发人员数量披露不准确、研发投入金额披露不准确、未充分说明成本核算的准确性等违规行为。已于2024年2月终止IPO审核的大连科利德,因在现场督导中发现存在违规行为,在撤单后仍被上交所通报批评,其中介机构海通证券、容诚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人员也分别被给予通报批评、监管警示。
中国工业报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今已先后有清大科越、科都电气、大成精密等多家被抽中现场检查后主动撤回的IPO企业,其保荐机构和相关保代已收到监管处罚。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随机抽取的四批拟IPO企业现场检查名单共有24家,2023年随机抽取的三批拟IPO现场检查企业共有17家。2024年至今,被抽中现场检查的第一批企业仅有2家,分别是恒达智控、城建设计,保荐机构分别为中信建投、中信证券,目前两家企业的现场检查结果还未公布,但是数量少并不意味着监管层现场检查、抽查的力度会减少。
据 《中国经济周刊》报道,证监会已在监管监测审查支出项目绩效指标中明确2024年组织开展检查机构、公司等不少于4653家次,组织部署对首发企业检查比例不低于25%。
中国工业报采访多位法律、券商界人士均认为,随着证监会现场检查等目标的落地,2024年A股IPO审核将更为严格,可能会吓退更多想 “浑水摸鱼”的拟上市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