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博昀在工作。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张 楠
在化工地质行业,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李博昀,他的名字无人不知。他用双脚丈量过祖国乃至世界的山川湖海,从荒漠戈壁的苍茫到崇山峻岭的巍峨,从热带雨林的神秘到异国他乡的风景,每一片土地都留下了他坚韧与执着的脚印。
他朴实无华,却在平凡中见伟大。他业绩斐然,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谦逊好学的心。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成为无数年轻人心中的榜样。
他是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三级首席专家、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二级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他是 “最美地质队员”“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大国工匠”……荣誉加身,他实至名归。在过去工作的三十几年里,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何为责任、何为担当、何为工匠精神。
披星戴月 一线扎根
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没有高端的技术仪器,他凭借着铁锹和双脚,用汗水浇灌着对地质的热爱与执着。
1988年的盛夏,李博昀带着西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毕业证书,踏上了人生的新征途。他被分配至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 (前身为化工部化学矿产地质研究院,以下简称 “地研院”)的钾盐室,从此与化学矿产的地质科研找矿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见盐湖的那一刻,李博昀的心中便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使命感。在那个年代,地研院肩负着寻找钾盐、磷矿等关乎国家农业命脉的化工矿产的重任。而他,作为新生力量,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这场伟大的事业之中。
“内蒙古新疆盐湖钾盐资源调查”项目,成为李博昀职业生涯的起点。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没有高端的技术仪器,他凭借着铁锹和双脚,用汗水浇灌着对地质的热爱与执着。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席地风餐,是那段岁月的真实写照。
然而,环境的艰苦并未能阻挡李博昀前进的脚步。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成矿理论、成矿预测等培训课程中。此外,他还参加了 《盐湖和盐类矿产勘查规范》编写、《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重大项目。这些经历让他对盐类矿产勘查技术要求、成矿预测及潜力评价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一次次的学习与实践,如同精心铺设的基石,坚实地支撑着他在地质科研道路上行稳致远。
火眼金睛 异域探宝
面对挑战,李博昀没有退缩,他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开启了一段老挝钾盐勘探之旅。
上世纪90年代,一家公司在老挝的钾盐探矿遭遇挫折,公司把找矿工作交给了地研院。最终,这项重任落在了李博昀及其搭档的肩上。面对挑战,李博昀没有退缩,他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开启了一段老挝钾盐勘探之旅。
李博昀首先深入研究了我国云南地矿局在相关领域的调查报告,随后远赴老挝国家地质资料馆,广泛搜集越南早期的勘查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精心梳理,李博昀绘制出了详尽的盆地纵向、横向剖面图,对盆地基底结构及其对钾盐成矿的控制作用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他将钾盐矿与物探重力异常现象相结合,初步构建了盆地内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并精准锁定了找矿靶区。
在随后的勘探过程中,李博昀带领团队在以往被视为空白的区域中,成功发现了厚度大、矿体变化平稳的钾盐矿体,实现了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这一发现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地研院在老挝乃至国际市场上的声誉,更为后续的钾盐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紧接着,李博昀又主持了老挝巴根县钾矿的详查与勘探工作。面对项目工期紧、任务重的双重压力,他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他与建设方紧密配合,科学规划施工流程,仅用时一年便圆满完成了矿区的勘探任务。这次勘探不仅揭示了一处超大型钾盐矿床的存在,还在万象地区首次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优质钾石盐矿体,估算资源量高达8000余万吨。
更令人振奋的是,基于以上勘探成果,一处矿区已顺利建成年产12万吨的钾肥厂,并成功生产出合格产品。这一成就不仅为缓解我国钾肥紧张局面奠定良好基础,也为单位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更多的合作机会。
删繁就简 勇于创新
他们连续四年驻扎于此,致力于钾盐矿的勘查与研究,以无畏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书写着地质勘探的新篇章。
自2019年起,年逾五旬的地质勘探专家李博昀,携手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地质工作者,毅然踏入了我国最大的硫酸钾生产基地——罗布泊,这片被誉为 “死亡之海”的广袤之地。他们连续四年驻扎于此,致力于钾盐矿的勘查与研究,以无畏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书写着地质勘探的新篇章。
李博昀紧密围绕国投罗钾公司的实际需求,依托单位优势资源,以罗北凹地液体钾盐矿新增 (W2、W3、W4)承压水监测网项目为起点,开启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不仅成功完成了采卤井改造、水平井与竖直井联合采卤试验研究等重大项目,更在生产勘探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这一系列创新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罗钾模式”,彰显了中化品牌的实力。
在罗布泊的艰苦环境中,李博昀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不仅建立了完备的承压卤水层监测网,实现了水位动态的实时监测,还成功实现了长距离水平井与竖直井的对接,单井涌水量大幅提升超过70%,为深层卤水的开采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同时,他们还开展了地下水三维模型研究,为生产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面对盐湖资源勘查开发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如储卤层孔隙度、给水度测试方法研究、盐湖低品位固体钾矿溶解转化过程中有益元素的富集规律等,李博昀所在的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盐湖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技术》科技创新团队迎难而上,通过试验研究探索了一种盐湖地区难采深部卤水开采新工艺,提高了盐湖资源利用率。此外,他参加了 《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修订工作,首次制定了深藏卤水矿的勘查技术要求,使得我国对深藏卤水的勘查有章可循,促进了深部卤水的勘查工作。
行稳致远 进而有为
他坚守初心,长期扎根于地质工作一线,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祖国的矿产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2023年11月,地研院成功中标“老挝万象盆地班帕矿区钾盐矿勘查项目”。自12月起至次年3月,李博昀作为项目的核心力量,又一次踏上了远赴海外的征途。面对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技术难度大以及异国他乡的种种挑战,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勘查任务,并成功提交了一处特大型钾盐矿产地,赢得了甲方的高度认可。
如今,李博昀依然活跃在化工矿产地质科研与找矿的最前线。他始终怀揣着 “为国家寻找紧缺矿产资源”的使命,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深入实地,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亲自收集第一手资料,构建起自己心中的钾盐资料百科全书。
三十余年的地质生涯,李博昀在化工矿产地质科研与找矿领域深耕细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工作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曾先后参加和主持了国家科技攻关、行业科技找矿及重大矿产勘查各类项目30余项,开展的项目中,有两项成果分别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局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北京市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合著专著4部,获得专利授权4项。探明超大型钾盐矿床2处、中型钾、溴盐矿1处,其中2处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回顾过往的艰苦岁月,李博昀感慨万分。在他看来,自己不过是用一生的时间专注地做好了一件事——为祖国寻找宝藏。他坚守初心,长期扎根于地质工作一线,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祖国的矿产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化工地质行业学习的楷模和典范,他无愧于我国化工矿产地质与找矿领域的 “大国工匠”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