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报道 重塑央地财政格局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获支持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用较大篇幅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 “财政部加强和改进财政宏观调控,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运用赤字、专项债券、财政补助、贴息、税收等多种政策工具,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一方面,优化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助力经营主体轻装上阵,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今年进一步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另一方面,合理审慎确定赤字率,积极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国债等工具,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支撑。”7月31日,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 当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优化强化宏观政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既要根据已出台政策的施行情况狠抓落实、加快进度,也要研究推出一批操作性强、效果好、让群众和企业可感可及的增量政策举措。要进一步稳预期强信心,依靠实打实的政策举措和改革行动,释放更多积极信号。 拓税源扩税权财税改革为地方赋能增利 据了解,我国财税体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现行地方税体系,在保障地方政府财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7月26日,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蓝佛安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绘就了新征程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蓝图,具体而言,主要推进三个领域的改革:第一,健全预算制度,大力推进财政科学管理。不折不扣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做到 “小钱小气、大钱大方”,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第二,健全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完善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机制。第三,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更好调动两个积极性。 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蓝佛安指出,要从“拓财源” “强激励” “管好债” “优事权”等方面入手。 “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蓝佛安说,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合理扩大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加快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表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是政府间权责划分的基本组成部分。财政体制的调整,在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以及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行地方税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结构不尽合理、税权配置不够健全等问题日益突出。”王东伟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拓展地方税源。在现行规模较大的几个税种中,消费税全部归属中央,主要在生产和进口环节征收。 “下一步,我们考虑将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统筹考虑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税收征管能力等因素,分品目、分步骤稳妥实施,拓展地方收入来源,引导地方改善消费环境。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改革环境保护税,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征收范围。”王东伟表示。 第二,适当扩大地方税权。近年来,在环境保护税法、资源税法、耕地占用税法等地方税立法中,已赋予省级地方确定具体适用税率、税收减免等管理权限。今后,在中央统一立法和税种开征权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在地方税税制要素确定,以及具体实施上赋予地方更大自主权。 第三,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主要归属地方,是地方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考虑将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对于收费公路问题,我们将按照‘受益者付费’原则,推动优化相关政策。”王东伟表示。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决定》部署任务,深化论证具体改革方案,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王东伟说。 蓝佛安说: “分阶段分步骤稳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闭环管理工作机制。针对重大难点焦点问题,组织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让改革方案接地气、能落地、见实效,确保改革成果让人民群众更加可感可及。” 专家认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提出,有助于健全和完善中国式现代财政制度,充实地方财力,有效降低地方债务风险,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促进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项事业均衡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重塑央地财政格局。 塑造发展新动能保障重点领域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