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 闻育旻
“今年两会科技的含量越来越高。今天的经济主题记者会,快变成科技主题记者会了。这两天,谁要是不说说DeepSeek,好像就不太时髦似的。这个现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也值得资本市场高度关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6日举行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说,人工智能是今年两会的热词,DeepSeek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脱颖而出,不仅使AI行业深受震撼,也让世界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带动了中国资产价值重估。
吴清表示 :“我们看到,春节之后,A股、港股包括其他市场上科技股表现受到了相关热点的带动。”数据显示,自2025年2月以来,科技股集中的香港恒生科技指数加速上涨。指数已较2025年1月的低位上涨超过40%,2025年2月以来,不到一个月时间,累计涨幅高达26.04%。
与此同时,伴随着科技股指的飞涨,市场上开始火热谈论关于中国科技“十巨头”(Terrific10)的话题,甚至有投资人将所谓中国科技“十巨头”和美国科技“七姐妹”(Magnificent7,即苹果、微软、谷歌、特斯拉、Meta、英伟达和亚马逊七家科技龙头企业)进行了对标,直言中国科技“十巨头”未来大有后来居上、取而代之之势。
中国科技“十巨头”概念问世
近期,阿里巴巴(09988.HK)、中芯国际(00981.HK)、腾讯(00700.HK)、比亚迪(01211.HK)等公司港股股价接连创下新高。香港恒生科技指数也创下近两年多以来新高,自年初以来累计涨幅约30%,领跑全球资本市场指数表现。
以港股市场为例,恒生金融分类指数今年2月以来上涨10.05%,年内累计上涨10.87%;恒生地产分类指数今年2月以来仅上涨9.48%,年内累计仅上涨7.53%,均远逊于同期恒生科技指数的表现。
据媒体报道,伴随着股价的上涨,国际投行也密集上调了相关公司的目标价。其中,摩根大通将比亚迪股份的目标价从475港元/股大幅上调至600港元/股,该行还将阿里巴巴的美股目标价从125美元/股大幅上调至170美元/股;高盛则将阿里巴巴目标价从114港元/股上调至156港元/股;花旗将联想集团(00992.HK)目标价从11.5港元/股上调至14.3港元/股。
在此背景下,WisdomTree资产管理公司股票策略负责人Jeff Weniger本月早些时候在X(原Twitter)发帖率先提出中国科技“十巨头”的概念,并列举中国科技“十巨头”包括:中国电商平台阿里巴巴、京东(09618.HK),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00175.HK)、比亚迪,中国科技集团小米(01810.HK),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网易(09999.HK)、百度(09888.HK)、美团(03690.HK),以及中国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
据报道,Jeff Weniger直言道,“(美股)‘七姐妹’正在给中国‘十巨头’让位。在过去几个月以来,硅谷巨头们表现平平,但中国股票却在持续上涨。我称它们为‘十巨头’,未来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媒体援引海通证券2月18日的报告指出,中国科技巨头正待“出阁”。宏观层面看,我国在技术、人力和政策支持已具备发展科技的基础;从股市层面看,当前,我国科技企业在政策面、资金面、市场环境等方面均具备有利条件,当前市场正处在熊牛转换中,产业趋势向上的科技或成主线。中国股市中,AI应用、半导体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有望涌现科技巨头。
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合伙人于喆对中国工业报表示,2023年,美国七大科技股股价暴涨,贡献了纳斯达克100指数80%以上涨幅,但2024年以来股价走势趋弱。美国科技股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增长可能趋缓。近期,美股科技股出现短期获利回吐,部分资金流入中概股,但整体格局仍然是美股科技公司占主导。所谓中国科技“十巨头”概念的出现,充分体现了美国资本和美国科技“七姐妹”的危机感。
近年来,中国在资本市场、科技产业的政策调整(如支持半导体、自主创新等)增强了国际投行对中国科技股的信心。于喆认为,“如果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可能会推动部分资金流向估值较低的新兴市场,而中国市场是重要的选择之一。”
于喆进一步分析指出,中国的工业制造业体系更加完整,相对于美国,整体制造成本仍处于低位,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此外,美国自身工业制造业空心化问题严重,如果重建,至少需要5到10年时间,才有可能重新完成工业化,而中国无疑具备时间优势。再次,中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性优势,有望通过上下同心、万众一心突破美国的科技和经济封锁,中国科技“十巨头”在耐心资本的扶持下,未来很有可能达到比肩美国科技“七姐妹”的实力。
与美科技巨头尚存差距
相对于多数分析人士对中国科技“十巨头”短期增长势头的看好,更多人对所谓中国科技“十巨头”赶超、取代美国科技“七姐妹”之说更显冷静和理性。
于喆对中国工业报表示,客观地说,中国科技“十巨头”虽然形成挑战,但目前距取代美国科技“七姐妹”还有一定距离。
“单从市值来说,美股科技‘七姐妹’市值最低也是1万亿美元以上,而中国科技‘十巨头’,以阿里巴巴为例,其港股市值是2.47万亿港币(约3175.185亿美元)。仅仅从市值体量上比较,还存在相当明显的差距。”于喆谈到。
于喆说,美股和中国科技股可能会出现“此消彼长”的轮动行情,但长期仍要看各自创新力。全球资本确实在调整科技投资赛道,但不会简单地从美股转向中概股,而是更关注AI、芯片、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中国科技股的反弹趋势有望持续,但仍面临技术突破和市场信心的问题,核心要看创新能力是否提升。“AI+芯片+新能源等于未来10年全球科技投资重点,如果中国科技企业能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将真正改变全球资本流向。”
既然中国科技股距离美股科技“七姐妹”尚有差距,是否最近的股价属于题材炒作?短暂的股价暴涨过后,科技“十巨头”的概念是否终将归于平寂?
中国工业报发现,若单纯从估值等角度来看,中国科技股仍处于历史上“不贵”的区间。根据Wind统计口径,纵向对比来看,截至2月26日,恒生科技指数滚动市盈率约为24倍,仍低于历史中位数(约35倍)和历史平均值(约34倍);横向对比来看,恒生科技指数滚动市盈率仍明显低于纳斯达克指数,目前纳斯达克指数市盈率仍超过40倍。
从估值(市盈率,TTM)的角度分析,在美股科技“七姐妹”中,除了谷歌与Meta的估值低于30倍外,其余5家科技巨头的估值均在30倍以上。其中,苹果估值38.8倍、微软估值32倍、英伟达估值49倍、特斯拉估值138倍以及亚马逊估值37倍。而截至2月25日,腾讯的估值为23.50倍,阿里的估值为19.01倍。与海外科技巨头的估值相比,腾讯阿里的估值明显低于美股科技七巨头的估值水平。
中国弯道超车并非异想天开
一方面是冉冉升起的中国科技“十巨头”,另一方面是看似固若金汤的美国科技“七姐妹”。资本市场的变化可能就在瞬息之间,中美之间的科技巨头竞争态势什么时候能出现“攻守易位”,专业人士也给出了分析。
成都某科创企业首席财务官沈鹏对中国工业报表示,中美双方的商业模式并没有根本性的不同。美国科技公司主要依靠技术平台和全球化构建其商业模式,如微软云计算、苹果软硬件结合、谷歌搜索和广告生态等。受地缘政治和贸易争端的影响,中国科技“十巨头”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做好内循环、练好“内功”并降本增效的机遇。中国科技公司更倾向于平台闭环和国内消费市场,如阿里、腾讯通过电商和社交广告变现,美团、字节等强调本地服务。从盈利模式的角度看,美企的科技“七姐妹”盈利模式更偏向高毛利的云计算,而中国企业仍更多依赖消费互联网、电商广告,毛利率相对较低。
沈鹏还分析称,从创新模式上来说,中美公司之间确实存在较大不同。美国科技企业的创新更偏向“底层技术突破”,如英伟达的GPU、谷歌的AI(TPU)、苹果的芯片加生态闭环,这些都是高壁垒技术。中国科技企业的创新更偏向“应用场景优化”,如华为的5G、字节跳动的算法、电商直播模式等,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这两者之间并无谁更优秀之说,毕竟研发和应用都非常重要,相比之下,依托中国大市场、更下沉接地气的中国科技公司未来增长空间更被投资人看好。
于喆也分析指出,美国科技企业本质是全球化公司,如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等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Meta和英伟达的产品遍布世界。面对美国逆全球化的战略操作,中国科技企业面临更多政治和市场壁垒,如TikTok在美国受打压、华为5G遭封锁,但仍有部分企业(如美的、比亚迪等)在全球市场上建立了一定的影响力。未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和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国科技“十巨头”有望在中东、非洲乃至中东欧地区都找到突破口。
一位长期关注中国科技股的投资者向中国工业报透露,中国科技“十巨头”和美国科技“七姐妹”,虽然从市值到营收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差距也是增长潜力。这个概念没有出现前,这些公司也极具增长空间。相信通过政府政策扶持,同时发挥自身优势,中国科技企业能够在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的科技发展如今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可以看到多数创新成果都是中美两国科技企业引领。相信再过些许时间,中国科技“十巨头”实现与美国科技“七姐妹”的平起平坐,甚至弯道超车,并非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