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 耿鹏飞
在3月5日召开的“智造跃升:人工智能解锁工业新未来”主题沙龙上,华为中国政企CMO邱恒分享了华为在人工智能与工业深度融合领域的战略与实践。在邱恒看来,随着在行业场景方面的实践不断深入,AI已经成为对行业影响最大的技术。DeepSeek带来的技术平权,降低大模型落地门槛,加速大模型走深向实。
2018年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彼时的华为,正站在全球AI竞赛的起跑线上,面对“缺芯少魂”的产业困境,选择了一条最艰难却最具“野心”的道路,全栈AI能力。
2023年,随着华为《加速行业智能化白皮书》的发布,“All Intelligence”战略正式登场。此时的华为,已从技术供应商蜕变为生态架构师。到2024年,共生模式结出硕果。邱恒说:“我们不做‘交钥匙工程’,而是打造‘能力集市’。”
“对于不同行业而言,人工智能发展的进程与本行业的数字化水平有关。”邱恒分析,走在最前面的是互联网公司,其次是金融行业和政府。在电力、制造、交通、零售、油气、矿山行业,华为积极探索AI在生产、运营场景的应用。
当AI向工业不断纵深,传统生产逻辑正在被彻底改写。
在研发端,过去,设计师需要耗费半月绘制线稿,再经数月风洞测试验证。“所思即所得”的体验,让江淮汽车的设计迭代效率提升50%,订单交付周期缩短20%。而在制药领域,AI正加速分子模拟,某药企借助华为方案,将新药研发周期压缩30%。
生产环节的变革更为剧烈。传统制造业最头疼的排产难题——华为供应链排产实现从3小时做1天计划,到1分钟做3天计划。
质检车间曾是工业数字化最难攻克的堡垒。在半导体工厂,工人需用显微镜目检芯片线路,漏检率高达5%。华为的AI视觉质检方案——盘古CV大模型,可识别0.01毫米的焊点偏差,准确率超98%。
“尽管华为提供了盘古大模型,但我们并非要求大家必须使用华为的盘古大模型。我们的策略是,华为的全栈解决方案支持百模千态的任何大模型,使能千行万业。”邱恒表示。
三年前,千卡算力集群、天价数据标注、封闭的私有模型,让AI仅是北上广巨头的“奢侈品”。
“DeepSeek V3/R1,基模能力好、易用性强、推理精度高、大幅降低同等效果下数据、算力的需求,降低AI引入门槛。”邱恒表示,DeepSeek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堵墙。通过强化学习与模型蒸馏(将复杂大型模型的知识迁移到更小、更简单模型的技术),企业可用1%的数据训练出90%性能的模型;开源架构让行业知识自由流动;轻量级一体机将部署成本拉低两个数量级。
这场技术平权运动的涟漪正在扩散。当技术真正普惠,它带来的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是社会价值的重构。
AI+工业,这种重构需要生态伙伴的深度参与,华为搭建了一个“能力集市”——汽车领域的70+家伙伴,半导体/电子100+伙伴,制药80+伙伴,重工100+伙伴,建筑地产70+伙伴,零售物流50+伙伴……
让每个角落共享智能红利。这条路没有终点,正如邱恒所言:未来整个人工智能市场的预期会迅速增长。“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生存竞赛中,华为正与千行万业共同书写答案——一个更高效、更人性、更可持续的工业新时代,正在算法与数据的交织中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