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郭 宇
全国人大代表孙元华,身为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和电气首席专家,在过去30年的工作生涯里,始终深耕大型装备智能化及无人驾驶等领域,致力于技术研发与调试工作。
孙元华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基石与物质保障,其智能化进程已然成为增强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她表示,尽管冶金、港口、能源等重要装备制造业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发展态势,但由于装备机械类型繁杂、涉及范围广泛,且不同类型装备各具特性,致使各行业对于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的功能与特性理解和要求各异,多数情况下缺乏规范性的国家标准作为依据。
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性能方面,诸如质量、安全、检验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装备制造商、供货方、用户以及监管部门在评价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的性能及程度时,缺乏可供参考的标准,这使得多数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的国家标准仍处于空白阶段。
因此,孙元华认为,装备制造业迫切需要加强质量支撑与标准引领,出台相关国家标准具有极高的紧迫性。该标准应具备操作性、创新性、可靠性、规范性以及安全性,以此保障智能装备制造业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能,为各类装备机械设计、生产和使用单位提供一个量化的评判标准,用以衡量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技术和产品的智能化程度。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点建议:一、做好标准制定顶层设计,出台激励政策。从国家层面出发,精心做好标准制定的顶层设计工作,积极出台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标准制定激励政策。对于冶金、港口、能源、特种设备等重要装备制造业中执行标准的制造商和用户方,给予财政优惠,以此营造积极的标准推广应用氛围。加快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优化新型标准体系,着重强化标准的实施与应用。
二、加强重点领域标准修订与制定。国家层面应加强对涉及安全的重点工业产品、特种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智能化范畴内可靠性、安全性的修订和制定工作。广泛征集国内装备制造业设计、制造和使用单位的意见,保障标准内容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在标准正式批准发布后,尽快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国际标准提案,扩大我国在标准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三、搭建标准信息交流平台,推动中外标准互认。从国家层面搭建标准信息交流对话平台,进一步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标准信息平台。积极开展标准互换活动,持续推进装备制造业智能化领域中外标准互认合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