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和国际化水平的城市之一,上海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应对?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就以上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接受了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
张英表示,2024年,上海工业经济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筑底回升,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蓬勃的活力。从新动能的持续壮大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新产业的前瞻布局到产业创新网络能级的提升,从新产品的突破到产业集群规模的跃升,上海正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之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4年,面对经贸摩擦和关税政策的冲击,上海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获悉,2024年上海工业经济筑底回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工业投资增长 11.1%,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从历年增速看,2024年增速明显高于往年。从面临的困难来看,2024年内外部压力也超过往年,经贸摩擦、关税政策给上海的外向型经济带来持续冲击。
“我们建立工业经济运行专班调度机制,工业经济面明显恢复向好,工业中小企业活跃度和投资信心全国领先。”张英表示,主要体现在:新动能持续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产业持续布局,产业创新网络能级提升;新产品持续突破,产业集群规模跃升;新生态持续构建,培育做强一流产业环境。
2024年,上海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在新动能培育、新产业布局、新产品突破和新生态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上海将继续在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中勇立潮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
“然而,面对内外部压力的持续冲击,上海在新旧动能转换、研发投入、要素制约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成为上海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张英说。
张英认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质生产力可以推动改革深化、可以与新型工业化相互赋能、可以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可以改变传统产缘格局。在上海迈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张英认为,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城市,上海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仍需突出创新引领、链主主导,研究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耦合规律及趋势,形成根植性强、整合力强、独特性强、环境融洽度高的产业链体系。注重向新赛道要增量、向新需求要增量、向新价值要增量,形成具有上海国际大都市优势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目标相匹配的产业链群。
张英表示,上海将更加突出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突出产业发展新形态,更加突出产业科技创新,更加突出培育一流企业,更加突出做强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