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汽车

筑牢智能驾驶的安全防线

本文字数:2185

  ■  祁晓玲

  近日,小米SU7在用户开启辅助驾驶功能时发生的交通事故,将智能驾驶的安全性问题推到了舆论的聚光灯下。这起事件并非个案,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智能驾驶行业在快速发展进程中隐藏的安全隐患,也为整个行业敲响了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智能驾驶绝不是自动驾驶,安全红线必须成为技术创新不可逾越的生命线。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智能驾驶技术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备受瞩目。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L2及以上辅助驾驶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超过55%。这一数据表明,智能驾驶技术正加速融入人们的出行生活。然而,技术的快速发展并未与安全保障实现同步前行。

  从本质上来说,现阶段无论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到何种“高阶”程度,其全称依然是“智能辅助驾驶”。依据现行法律法规,驾驶员始终是驾驶行为的第一责任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明确指出,“目前我们喊的全民智驾,是智能的‘智’,不是自动驾驶的‘自’。全民智驾不是全民自动驾驶。目前不宜提全民自动驾驶。” 但在市场上,部分车企为了追求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份额,在宣传中将“辅助驾驶”模糊为“自动驾驶”。这种营销话术与技术现实的严重脱节,极大地误导了消费者,为交通安全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

  在这一背景下,安全问题显得尤为关键。安全是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底线,更是关乎人的生命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核心要素。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在论坛上强调,“智驾体验或许不同,但是我们必须做到安全平权。因为安全是技术发展的底线”。安全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它需要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完善的安全体系。以轻舟智驾为例,其提出“安全白盒”理念,借助可解释AI技术让决策过程透明化,使得智能驾驶的决策逻辑能够清晰呈现,便于用户理解和监督,为安全增添了一份保障。

  对于高阶智驾这一热门话题,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指出,部分企业热衷于玩噱头、炒作花哨概念,这不仅可能误导消费者,还会分散企业在关键安全技术研发上的精力。他建议企业要实实在在地研究自动驾驶系统,将重心放在保障安全上。实现安全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多方协同发力。在技术层面,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攻克技术难题,提升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标准制定方面,行业应尽快建立统一、科学的标准体系,明确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规范和测试方法。政策法规层面,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对违规宣传、虚假标注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测体系也是保障智能驾驶安全的重要环节。欧阳明高呼吁建立“中国版 NCAP智驾评测体系”。该体系不应仅仅关注智能驾驶功能的表现,更要设置极端场景下的失效冗余测试。目前,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制定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虽被广泛认可,但我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国情的评测体系。我国现行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明确了L2级系统责任主体始终是驾驶员,然而小米事件却凸显出车企在用户教育、风险提示方面存在的重大漏洞。车企不能仅仅将精力放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上,还应加强对用户的教育,让用户充分了解智能驾驶技术的边界和风险,避免因用户的错误认知而导致安全事故。

  此外,行业需要建立新的价值坐标系,摒弃以营销声量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做法,转而以安全里程作为关键指标。智能驾驶计算方案提供商地平线提出的“安全可用性”概念,主张通过数据闭环持续优化长尾场景,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轻舟智驾投入20%研发资源专攻“影子模式”安全验证,并强调真正的平权不是功能下放,而是安全无差别,还首创并落地多种安全措施,从决策透明稳定、责任交接渐进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对用户行为和环境的实时检测与响应,实现整体产品的安全保障。这些企业的实践充分表明,安全不是智能驾驶企业的成本负担,而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装机量不断攀升,原本隐藏在系统中的小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曾经,由于装机量较少,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未被重视。如今,当数百万辆车都搭载智能驾驶系统时,任何一个细微的漏洞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智驾平权的核心在于安全,只有确保安全,智能驾驶技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为消费者带来便利和价值。

  在迈向汽车强国的征程中,智能驾驶技术无疑是关键的助推器,但绝不能因追求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忽视安全。智能驾驶企业应肩负起社会责任,将安全放在首位,加大安全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和行业规范建设。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完善政策法规,为智能驾驶行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行业协会、媒体等各方力量也应积极参与,加强对智能驾驶技术的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认知水平。

  只有当整个行业真正构建起涵盖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用户教育的安全生态,摒弃对“期货功能”的盲目追逐,智能驾驶技术才能摆脱安全困境,让智能汽车成为真正造福人类的 “移动安全舱”,在保障人们出行安全的基础上,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工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新闻热线电话:010-674106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410661 广告招商电话:010-67410642
举报邮箱:jubao@cinn.cn   投稿邮箱:zbs@cinn.cn   服务邮箱:fuwu@cinn.cn
中国工业报社
微信公众号
中国工业报汽车 11筑牢智能驾驶的安全防线 2025-04-14 2 2025年04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