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更多工业企业在“双碳”目标下,找到奔向零碳未来的密钥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对此,中国工业报采访了我国通用动力系统专家,北京涵智博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监江明旒博士。
江明旒是在项目一线成长起来的节能工程师,20多年来他用全局视野与极致匠心,在空调、空压、供热等通用动力系统的复杂脉络中,不仅为高耗能工业开出绿色“药方”,也勾勒出节能服务产业向系统化、智能化、精益化跃迁的未来图景。
深耕节能赛道二十年,是学院派也是现场控
2003年7月,江明旒从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特灵空调工作,从事大型中央空调系统技术支持相关工作。为了进一步解决空调节能行业中遇到的难题,工作几年后他选择继续提升学历,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连读)。期间,江明旒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 3 篇 SCI 论文和多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并授权多项专利。
从上海交大博士毕业生到节能领域的绿色工程师,从特灵空调技术员到涵智博雅能源科技副总经理兼CTO,江明旒的足迹踏遍全国近千个能源站房,主导实施的近百个中大型项目年节电量超2亿千瓦时,可以满足100万个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需求。以节能技术为驱动,在江明旒的技术引领下,涵智博雅能源科技有限公已经成为深耕工业节能赛道的领跑者,先后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专精特性企业、合同能源管理5A认证、工业领域节能服务优秀企业等多项荣誉及奖励。
理论上的完美公式,常在与现实碰撞时失效。江明旒对中国工业报表示,节能技术的落地,需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离不开对设备机理、系统中各种耦合关系以及现场动态工况的极致洞察。
全局思维,编织工业能耗的“系统经络”
“节能不是单点突击,而是系统工程。”江明旒对中国工业报说,同样一项节能技术,总设计师的设计方式、思维方式或细节把控能力不同,无论是节能效果还是项目预期可能都会有巨大差异。只有做到有全局思维,深刻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差别,并能全过程把控每个细节,才能实现能源站房持续高效稳定运行。
据了解,江明旒主导的潍柴集团能源托管项目也是他全局思维的典范之作。该项目涉及四个园区、近40个设计迥异、设备不一、需求参差的能源站房。江明旒和团队通过调研给出了系统全面的解决方案。第一,是破解“千站千面”困局。江明旒介绍,面对每个站房特有的设计缺陷、现存问题、用能习惯与管控水平,江明旒和团队进行了地毯式排查,梳理整改优化现有系统问题数百项。第二,需要跨学科的协同合作。团队完成了能效特性、平台数据、计量等全方位多维度的系统分析与全局优化,并凭借节能领域的专业积累完成了复杂交叉学科的系统工程。第三,完成多维度的需求平衡。方案设计除了考虑节能效果与项目收益外,江明旒带领团队编织了一张涉及系统安全、用户习惯、配电条件、安装空间、维保便利、应急预案等在内的考量网。第四,无缝衔接的全过程管理。项目经理必须了解项目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这样在项目分阶段交接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平稳无遗漏无偏差。
匠心传承,绿色工业浪潮下的新工程师宣言
节能是典型的复杂交叉学科工程,总设计师必须是通才,才能指挥这场“多声部交响乐”。江明旒对中国工业报说,节能工程师是一个很有挑战的行业,只有真正的热爱这个行业才能有动力去学习各个专业的知识,去解决项目与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江明旒对新入行者寄予厚望,并分享四点成长经验:第一,终身学习,实践中学习;第二,要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去做事情;第三,要有动态的思维;第四,拥抱“系统观”。
作为拥有多项专利、参与《高效压缩空气系统供应规范》标准制定的行业先锋,江明旒珍视车间里平稳运行的设备与持续下探的能耗曲线。“节能是永无止境的攀登,节省的就是创造的价值。”江明旒对中国工业报表示,当每个能源站房都因匠心设计而持续高效运行,这些点滴涓流汇成的便是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磅礴江河。 (龚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