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摩托车

中工车评

解禁摩托车 让两个轮子转活大市场

本文字数:1764

  ■  祁晓玲

  外卖骑手收入看涨,乡镇留守儿童探亲路更近,林区居民就医时间缩短……近来,多地调整摩托车管理政策,悄然提升着百姓的获得感与生活便利。这不仅是交通政策的优化,更是对民生需求的积极回应,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与时俱进。

  回望历史,“禁摩令”有其特定背景。上世纪八十年代,受限于当时技术水平和伴生的治安、环保等问题,不少城市采取了严格限制措施。然而,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如今的摩托车早已今非昔比:制动系统升级迭代,ABS防抱死广泛应用,安全性能显著提升;排放标准日益严格,污染大幅降低,新能源车型更添绿色底色;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等智能装备的引入,为其注入了现代基因。技术的“蜕变”,为政策调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深层动力,源于庞大而多元的民生需求。从穿梭街巷的外卖快递员,到追求效率的城市通勤族;从依赖摩托出行的乡村居民,到热爱摩旅的发烧友和越野爱好者,两轮出行拥有深厚的群众根基。西安自2017年优化管理以来,摩托车保有量显著增长,有效分担了约7.2%的短途通勤需求,缓解了地铁高峰压力。云南银发摩旅团的活跃、四川摩托客运专线对亲情的维系、黑龙江“摩托上高速”为林区居民赢得的宝贵时间,都生动诠释了摩托车在特定场景下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它有效弥补了电动自行车续航短板,成为连接城乡、服务特定群体的重要纽带。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指出,全国摩托车保有总量“以亿辆计”,其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出行刚需。政策优化,顺应了民心所向,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当然,解禁并非“一放了之”。便利的同时,也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新课题。当前,两轮交通管理面临挑战:非机动车道被挤占、车辆混行、超标电动车身份模糊形成“管理盲区”,导致违法成本低、秩序混乱、安全隐患增加。这要求我们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西安探索的“专用车道+严管无牌车”“专用车道+电子围栏”和高风险路段限行、增设专用等候区及停车位、运用AI识别抓拍等措施,有效实现了拥堵指数与涉摩事故“双降”。这样的做法为行业提供了有益借鉴。专家建议,需构建分类施策、多元协同的交通生态。一方面,推动符合标准的电动摩托车规范化管理,逐步替代超标电动车;另一方面,倡导发展轻量化助力自行车等工具,满足老年、低收入群体等多元化、差异化需求,让各类交通方式各归其位、各展所长。

  优化摩托车管理,更在于激发市场活力,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摩托车产业链长,消费升级潜力巨大。中国摩托车商会近期向江苏省提交建议,呼吁取消地方性摩托车高速限行政策。其核心论据在于:地方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存在冲突,有违法治统一原则;更重要的是,此类“一刀切”限制,严重制约了以摩托车文旅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形态发展。据估算,2024年国内摩托车文旅产业带动消费规模已达数百亿元,大排量休闲摩托车更是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的关键。高速公路是连接消费场景的动脉,限制摩托车上高速,无异于扼杀长途摩旅的便捷性,阻碍了相关产业规模化发展和消费潜能释放。这既不符合国家“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决策部署,也与“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相悖。北京、天津、内蒙古等省市以及欧美日等国的实践表明,通过排量限制、驾龄要求、加强安全宣教与培训等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完全可以平衡安全与通行的关系,实现摩托车在高速路网上的安全畅行。

  从满足外卖骑手提升效率的朴实愿望,到缩短林区居民的生命通道;从缓解城市通勤压力,到激活文旅消费新引擎——摩托车的规范发展,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两个轮子”上的变化,解决的是道路限制,回应的是民生关切;破除的是市场壁垒,激活的是消费潜能;带来的是生活便利,提升的是治理效能。立足新发展阶段,城市管理者尤需以“分类施策”的精细功夫和“全国一盘棋”的广阔视野,科学评估、精准引导、规范管理,让摩托车这一交通要素更好融入城市肌理。唯有如此,方能真正释放其服务民生、畅通循环、促进发展的综合效益,让“两个轮子”成为承载民生温度、驱动市场活力的希望之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工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新闻热线电话:010-674106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410661 广告招商电话:010-67410642
举报邮箱:jubao@cinn.cn   投稿邮箱:zbs@cinn.cn   服务邮箱:fuwu@cinn.cn
中国工业报社
微信公众号
中国工业报摩托车 11解禁摩托车 让两个轮子转活大市场 2025-06-30 2 2025年06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