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 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着眼于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轻工业既是传统优势产业,又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领域和主阵地,需要及时找准转型方向,创新生产体系建设。同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强调了轻工业发展的双重使命:一方面,作为重要民生产业,轻工业要以绿色生产技术升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实现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提供力量支撑;另一方面,要主动承担工业和消费领域降碳责任,大力推动绿色生产及绿色服务,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高度契合。
“新技术”推动绿色生产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技术创新是其中的关键一招。
一方面,构建智能化生产体系,助推轻工业进入虚实共生的智能制造新阶段。以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引擎,通过实时数据交互、动态模拟和智能分析,推动物理实体系统的优化、预测和决策,本质在于通过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联动,实现对复杂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例如,在纺织、造纸及食品加工等轻工业领域的应用,对生产线实时监控,将生产过程对于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的要求录入监测系统,实时提醒产品参数指标,在参数异常时发出预警信号;配置高灵敏度传感器,不断收集关键数据,通过无线技术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中央监控系统,为生产线提供精准环境控制,确保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的双重提升。
另一方面,升级循环化处理技术,突破资源瓶颈。通过系统性设计、资源再生与闭环管理,将废弃物、冗余物质重新转化为可利用资源的技术体系,构建资源循环使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例如,在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方面,发挥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作用,使用传感器技术检测废水的各项指标,当监测到废水中有害化学物质浓度超标时,自动调整相关处理工序的运行参数,提高废水处理效率,促进水资源的再生转换及有效利用。对于加工废料,如发酵残渣、废酸、废碱、果壳等,大力促进高值化资源的生物转化,利用二次发酵、分离提纯、膜吸附技术等绿色循环技术提取可用物质,实现废弃物循环技术的精准治理与资源回用,在破解环境治理难题的同时,创造新的产业价值增长点。
“新要素”转型发展方式
新质生产力的社会化普惠效能是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新要素的广泛应用为特征。在生产制造、产品检测和销售环节,充分发挥新要素的创新作用,引领社会化大生产的先进性,以适应市场新需求。
一是技术赋能生产。在加工阶段,使用AI算法实时优化工艺参数,借助数字孪生模拟材料形变风险,减少试错成本。在装配阶段,协作机器人提升装配精度,多品类混线生产,产线切换效率提高。
二是质量效率提升。使用光谱分析仪结合区块链技术开展物理/化学性能检测,实现材料成分数据实时上链存证,杜绝人为篡改。在安全质量把控方面,以机器视觉替代人工目检,自动生成质量报告。
三是适应市场需求。数字化生产,以个性化定制响应低碳化需求。基于大数据消费画像,动态调整产品功能与包装方案。例如,食品加工业可以云端跟踪原材料(猪肉、牛肉)数据,罐头厂使用定制甜度,用户下单后生产线接收数据即开始制作。
“新产业”推动技术创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轻工业开辟绿色技术创新新路径指明方向。轻工业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载体,推动技术、产业、生态协同进化,构建“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轻工业应实现从“材料革命”到“生态重构”。例如,在造纸行业推广竹纤维、秸秆纤维等可再生原料,减少林木资源消耗。在日化领域开发天然植物基洗涤剂,降低化学污染残留。同时,建立“原料种植—加工生产—回收降解”全链条标准体系,打通生物基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绿色生产线。
另一方面,重塑生产效能边界,开辟消费新场景。聚焦节能型智能化产品研发,推动轻工业生产方式向低碳高效跃迁。鼓励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组建绿色产品创新联合体,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协同攻关,抢占全球绿色装备产业制高点。将绿色创新理念融入轻工业生产及服务链,培育“产品+服务”的健康消费新业态。例如,在家具行业推出碳足迹可追溯定制服务,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板材来源、生产能耗等数据,用市场化选择倒逼企业低碳转型。
对轻工业而言,既要立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绿色技术”等战略性产业政策导向,推动数智化、绿色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又要紧扣“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要求,在轻工业领域培育新赛道,让技术创新与制度供给共同发力,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切实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供给协同发力,让轻工业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发展方向,加速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新质生产力的跨越,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中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委员会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