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 虎
在人类文明演进史中,能源形态的迭代始终与生产力革命保持深层耦合。从早期火的使用,到蒸汽机的发明推动煤炭成为主导能源,再到电气时代的到来使石油和天然气扮演关键角色,每一次能源的变迁都引发了生产力的飞跃,重塑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当前,全球能源系统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关口,伴随着“碳基时代”向“硅基时代”的转换。这种转换的意义远不止于能源品种的简单更替,更蕴含着生产要素重组、价值创造方式革新与生产力逻辑重构的三重深刻变革。中国提出的“双碳”战略,正是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大框架下,对生产力发展范式进行重构的国家实践。新能源作为这一进程的核心载体,正通过“技术-制度-系统”的协同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突破传统发展路径。
能源革命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联
能源革命是生产力跃升的底层驱动因素。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从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每轮能源演进本身都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标志。新能源革命的特殊性在于,首次实现了能源供给与生态价值的统一,还创造出“能源即服务”(Energy-as-a-Service,EaaS)等新经济形态,使能源从传统的商品属性向服务属性拓展,进一步丰富了能源的价值内涵和应用场景。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是先进生产力,正在形成以知识溢出、网络效应和生态价值为核心的增长机制。在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导致整体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难以持续提升。而新能源革命通过三重路径实现了对这一传统模式的突破。首先,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边际成本趋零化,打破了能源供给的稀缺性,使能源从传统的生产要素转向基础设施。这意味着能源的获取和使用将更加便捷、低成本,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障,同时也促使能源在生产过程中的角色发生转变,从一种有限的投入品转变为一种普遍的、基础性的支撑条件。其次,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特征催生了能源互联网,重构了能源配置的空间逻辑。传统的能源系统以集中式生产和传输为主,而分布式能源的兴起使得能源的生产与消费可以在更小的地理范围内实现匹配,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传输损耗,同时增强了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最后,绿电认证、碳足迹追踪等技术体系将生态价值纳入生产函数,形成了经济价值新的计量尺度。这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传统的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还要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考量,从而推动企业采用更加环保、低碳的生产方式,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新能源革命的这三重路径诱发了生产力的质变。传统生产力要素组合遵循“劳动力-资本-能源”的线性关系,各要素之间相对独立,相互作用较为简单。而新能源驱动的生产力系统有望形成“数字技术-能源网络-人力资本”的乘数效应。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能源网络的智能化和互联化使得能源的配置更加高效、精准,而人力资本在新能源领域的积累和提升则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已有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有利于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而助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这充分说明了新能源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深远影响。
新能源革命重构产业发展逻辑
新能源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具有系统涌现性特征。在微观层面,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模糊了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界限,使建筑物从能源消费者转变为“产消者”(Prosumer);在中观层面,绿氢冶金重构了“能源-材料”产业耦合关系,将碳排放密集型产业纳入碳中和体系;在宏观层面,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算力中心建设,重塑着数字经济的地理空间布局。这种多层次重构突破了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依赖,形成“能源转型-产业转型-空间转型”的协同演进机制。
基于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表明,新能源产业的后向关联度系数达3.8,显著高于传统能源产业。这种强关联性不仅体现在产业链纵向延伸,更表现为跨产业的技术融合——锂电技术赋能储能系统,氢能技术重构化工流程,能源互联网技术催生新型电力市场。当产业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实现价值闭环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逐渐替代线性经济模式,这正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表征。
新能源有助于催生新型生产关系
新能源发展在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又随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变革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这种催生至少涉及三个维度:其一,产权制度创新,如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创造新的产权形态;其二,市场机制重构,如绿色电力交易体系实现环境价值内部化;其三,治理模式转型,如“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推动能源治理从垂直管理转向网络化协同。
制度创新的深层价值在于重塑经济主体的行为逻辑。碳市场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要素流动,促使企业采用更加低碳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绿证交易机制重构企业竞争规则,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和推广;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制改变政府绩效考核标准,促使政府更加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当浙江乐清农户屋顶光伏资产实现证券化交易,当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碳惠通”交易激活碳资产流动性……传统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与价值实现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充分印证了新能源发展在催生新型生产关系方面的独特价值。
(作者单位:重庆市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