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丹 孙臆涵 张少卿
人工智能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重塑教育版图。在这场技术变革中,网络素养教育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契机。生成式AI不仅为破解传统教育困境提供了技术支点,更催生着教育理念的深层变革。当智能化工具从辅助教学走向生态构建,高校需要以更前瞻的视野把握机遇,以更审慎的态度应对挑战,在技术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教育模式革新: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三重突破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命题,传统网络素养教育亟待突破碎片化、说教式的窠臼。生成式AI以其场景构建和智能交互的独特优势,正在推动形成“风险感知—认知升级—行为养成—教育生态重塑”的闭环教育体系,实现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培养的质变飞跃。
一重突破为:学术诚信教育的实践化转型。面对数字时代的新挑战,传统诚信教育亟待超越理论说教的局限。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术违规呈现出智能化、隐蔽化的特征,原有的教育方式已难以应对。为此,创新设计的基于生成式AI的情景体验式教学方案,借助DeepSeek等智能工具,完整再现论文代写、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的技术流程。在后续的教学实验中,可以组织学生亲身参与违规过程模拟,使其深刻认识学术失范的实际后果。
二重突破为:信息茧房的系统性破解。算法推荐与认知偏见的叠加效应,构筑了阻碍多元信息获取的认知壁垒。过往应对措施多停留在倡导层面,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技术黑箱问题,算法认知培养体系的建立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建议将算法原理教学纳入信息素养课程,配套建设专门教育平台,集成算法演示工具、检索策略指导等资源,支持师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目前,部分高校已在思政课中引入生成式AI,结合翻转课堂模式,形成课前技术探索与课堂观点交锋结合的新型教学范式。教师角色转变为讨论组织者,教学重点聚焦于在信息爆炸中培育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三重突破为:伦理教育的场景化重构。当前,网络伦理教学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依托智能技术构建“情景模拟—结果推演—责任追溯”三位一体的训练系统。通过生成式AI创建高还原度的伦理情境链,基于学生决策自动生成涵盖法律、社会等多维度的影响评估。这种具象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权衡利弊,有效提升伦理判断能力。在数字化进程加速的当下,生成式AI正全面融入教育体系,其潜在风险也需同步关注与防范。
智能教育新生态: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风险防控三重奏
作为新世纪的革命性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缔造教育奇迹的同时,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实现技术创新与教育安全的平衡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亟待攻克的关键难题。
价值导向奏鸣曲——筑牢意识形态防线。智能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为教学模式创新开辟了新天地。但需清醒认识到,技术工具的中立属性与其应用效果的价值取向并非等同。AI系统的开发逻辑往往受商业利益驱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张力。技术研发者为抢占市场先机,可能弱化价值引导功能,这种倾向容易引发价值认知的错位。若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技术研发极易滑向功利主义的深渊,甚至异化为逐利手段。当AI算法内嵌偏见或传播错误信息时,将严重干扰学生的价值认知,动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根基。
法治护航进行曲——织密法律防护网络。教育领域应用生成式AI,既要追求技术创新,又要严守法律红线。特别是在著作权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等关键领域,必须建立严格的防范机制。任何疏忽都可能触发法律争议,既损害教育公平,又破坏法治权威。健全生成式AI应用的制度保障体系,是确保技术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识别AI技术可能引发的意识形态和知识产权风险,积极探索协同治理的有效路径。
人机协奏交响曲——把好伦理方向舵。在智能教育场景设计中,科学界定人机权责是确保伦理安全的重要保障。必须始终坚持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尽管AI技术飞速发展,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情感共鸣等独特优势不可替代。这些特质正是破解AI伦理困境的关键所在。教育的本质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灵魂塑造和价值引领。因此,在运用生成式AI辅助教学时,必须确保技术服务于人,而非本末倒置。这要求我们预先划定技术应用的边界,在推广初期就建立伦理审查机制,防止陷入技术异化的困境。
当机器能够生成知识,教育的重心必然转向思维培养和价值塑造;当算法深度介入学习,人文关怀和伦理审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场教育变革中,我们既要拥抱技术赋能带来的可能性,又要保持对风险隐患的清醒认知,在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未来的教育图景,必将是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的和谐共鸣,是技术理性与教育温度的美美与共。
(作者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基金项目】2024年中共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委员会第二批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校级资助项目《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路径探索——以思政“翻转课堂”项目为例》,一般项目,项目编号:HKDS2024YB22